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十五年顽疾缠身 微创手术一朝除

2014-07-17 6168

十五年顽疾缠身 微创手术一朝除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奇效

40岁的周女士,近15年被一种“奇怪”的病困扰着,她在进食时总感觉吞咽困难,尤其是吞咽固体食物时。这个病的症状时轻时重,情绪紧张焦虑时常被诱发。开始她自己也未注意,后来渐渐出现进食时胸骨后疼痛不适,体重也逐步下降。

7年前,周女士曾做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而上消化道造影,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当时医生予以胃镜下肉毒素注射治疗,术后症状缓解仅半年余。后又出现吞咽困难,进餐时难以下咽,进餐后胸痛胸闷,自觉非常痛苦。因对内镜下治疗缺乏信心,对外科手术又心存恐惧,就这样,病情一拖再拖,人也越来越憔悴,原本丰满的她仅剩“骨感的现实”,体重只有40公斤。

踌躇莫展的王女士经人介绍,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吴加国医师的门诊,吴医师详细了解了周女士的病情后,很认真地告诉她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已经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一项针对“贲门失弛缓症”的新的微创治疗技术,目前已经有多例患者得到了成功诊治。

周女士听完后欣喜不已,同时她也了解到吴加国医师是首届浙江省优秀消化科医生,又曾在日本研修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熟练掌握了包括胃镜、肠镜、超声胃镜和胰胆镜在内的所有内镜操作,是众多患者心中的“全能医生和放心医生”,她相信吴医生这次能帮她解决这个顽疾。

经过周全的术前准备,吴家国医师为周女士实施了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即应用最新微创手段在食管表层(黏膜)“开窗”后,建立食管黏膜下隧道(人工食管壁内夹层),在隧道内直视下切开食管肌层,来松弛贲门部狭窄,最后用金属夹缝合表层“窗口”。术后不久,周王女士恢复了正常饮食,这下她总算可以安心痛快地吃饭了。

十五年顽疾一朝驱除,周女士术后随访观察一年有余,病情无复发,体重也恢复到发病前的55Kg,再现美丽风韵的身姿。

据吴加国副主任医师介绍,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为一种少见病,发病率约为1/10万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2039岁的年龄组。儿童很少发病,男女发病大致相等,较多见于欧洲和北美。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1、咽下困难。无痛性咽下困难是本病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占80%95%以上。咽下困难多呈间歇性发作,常因情绪波动、进食过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而诱发。2、疼痛。约占40%90%,可为闷痛、灼痛、针刺痛、割痛或锥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及中上腹。3、食物反流。发生率可达90%,相当量的内容物可潴留在食管内至数小时或数日之久,而在体位改变时反流出来。4、体重减轻。体重减轻与咽下困难影响食物的摄取有关。5、出血和贫血。患者常可有贫血,偶有由食管炎所致的出血。6、其他症状。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增高,患者很少发生呃逆,乃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在疾病后期,会出现干咳、气急、紫绀和声音嘶哑等症状。

既往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内镜下注射药物、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等方法,但不能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梗阻,疗效不肯定,复发率较高;外科手术切开食管下端括约肌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手术费用也较高。

POEM微创手术的开展,不仅大大克服了传统内镜治疗的疗效不确定性,而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国际上该项技术日本于2010年首先报道。

邵逸夫医院院消化科内镜中心有开展数量众多的胃肠道早期肿瘤黏膜下层切除术(ESD)的丰富经验,吴加国医师曾经远赴日本学习内镜治疗技术,2年前便在我省率先开展针对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微创手术,至今已有近30例患者得到成功治疗。目前,吴医生开展的POEM手术时间最快已达40分钟左右,水平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此外,近年来吴医生还相继开展了多项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如针对粘膜下肿瘤进行的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ESE)、针对早期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肿瘤的内镜下圈套切除术、胰腺假性囊肿的超声内镜引导下塑料支架置入术等,这些技术都处于我省领先水平。使一批原先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免受了开膛破肚之苦。达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