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血液内科肖浩文团队研究发现肿瘤相关蛋白PTPN21的结构和机制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 PTP) 是关键的信号转导调控因子,其功能的异常与代谢障碍、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也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 PTP) 是关键的信号转导调控因子,其功能的异常与代谢障碍、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也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
骨骼是癌症早期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之一,也是癌细胞恶化的“温床”。为什么癌细胞偏偏先找坚硬的骨头下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范顺武、林贤丰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它们是冲着破骨细胞来的——人体中唯一具有泌酸溶骨功能的细胞。通过贴身“投喂”,癌细胞会“催熟”破骨前体细胞,并使之融合成体积更大、破坏力更强的肿瘤偶联破骨细胞(Tumasteoclast),它就像一台疯狂的“破冰机”,在坚硬的骨头上开辟宜居地带。
中枢神经系统(CNS)主管感觉、运动、认知和情感等各种活动,维持CNS正常功能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基础。衰老不仅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主要风险因素,也是无疾病的健康衰老者认知能力下降的主要风险因素,后者被称为认知老年化,其产生的基础是脑衰老。目前有效延缓认知老年化的新策略依赖于新的脑衰老机制的发现。然而,迄今对脑衰老的机制知之甚少,对认知老年化的分子机制也不清楚,尤其是对于CNS兴奋性神经元衰老的机制一无所知,是世界脑科学的难点问题之一。
肝细胞肝癌(HCC)易发生早期转移是其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最新数据显示HCC是当前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来源之一。尽管针对HCC的综合治疗模式在不断更新,转移性HCC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其中,早期的肝内转移,尤其是微小转移灶,是HCC临床治疗干预过程中的重大挑战,严重危害病患生命健康。因此,针对HCC转移机制的研究,成为研发新药、进一步提高 HCC治疗效果的关键。
“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活动于2023年1月启动,在全校范围内共征集到39个项目参评。经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评委评审,在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评选活动圆满完成。其中,由我院骨科团队范顺武、林贤丰、唐睿康等人负责的“植物光合作用系统跨界递送用于衰老退变疾病治疗”项目被评选为“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获奖项目。
近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团队牵头制订的《颈前小切口腔镜辅助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正式发表。该共识创新发展了我国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兼具安全性、微创性与美观性的突出优势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