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驰援笔记这支医疗队有11位男护士,隔离病房里有多难?给病人翻身完,他的护目镜往下滴汗珠


驰援笔记|这支医疗队有11位男护士,隔离病房里有多难?给病人翻身完,他的护目镜往下滴汗珠
抗疫2020-02-15 21:14:25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吴朝香 通讯员王家铃 李文芳
“谢谢你们来到荆门支援……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待到疫情结束时,平安健康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2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支援湖北荆门医疗队收到一封当地义工写的感谢信。这让队员们的心里都暖暖的。
2月13日,医疗队火速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十三楼建起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病房,旨在集中收治荆门当地重型或危重型新冠患者。他们用不到1天时间,从零开始建立了一个基本符合院感要求的ICU,目前有23张床位。
病区运转首日,这个病房既已经收治4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两位在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后,病情已趋于稳定。截止15日18时,病区收治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数已达14位。
每隔半小时,就来观察一次
邵逸夫医院这次派往荆门的医疗队中,有16位护士,其中11位都是男护士。34岁的梁寅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邵逸夫医院就负责重症监护室的护理。
在荆门,梁寅护理的第一位重症病人是位60多岁的女病人。“她发病1个多月,一直在治疗,是从当地其他医院转运过来的。来的时候,已经气管插管,呼吸糟糕,用了纯氧,二氧化碳分压是正常人的3倍。”这是一位看起来比较健硕的患者,梁寅见到她时,对方已经神志不清,脸色有点灰白,呼吸窘迫,“我们使用了肌松剂,让她的肌肉处于松弛的状态。”
梁寅当天的工作时间是下午4点到晚上8点,这位病人的治疗和护理过程并不容易。
“我们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抽血,进行血气分析,据此调整治疗方案。因为她的二氧化碳分压一直下不来,每隔半个小时,我们就要调整设备参数,调整到最适合她的状态。差不多是寸步不离。”
给病人翻身完,他的护目镜上掉下汗珠
穿戴全套的隔离装备,防护服、护目镜,梁寅明显感觉到整个人的行动变得笨重、迟缓,“视觉、听觉、触觉都受到了限制,连呼吸都觉得特别费力。”
平时抽血,梁寅一分钟左右就可以搞定,进入隔离病房后,他发现完成这个工作,一个病人要花费5到10分钟,“护目镜会限制眼睛,手上戴着双层手套,寻找血管也不容易。”
梁寅的同事、90后女护士王昊囡说了自己的一个感受,“我在里面,走走忙忙一个小时,后背就开始往下流汗。”
这个时候,同为90后的男护士卢康,护目镜里也满是小水珠。
“我们俩是一组,负责的那位危重病人,刚转运过来,要把她身下的床单拿下来,铺到病床上,卢康要给她翻身,病人已经没有意识,不可能配合你,全部要靠我们自己用力。卢康翻身时,我在一旁负责检查她身上的皮肤。”王昊囡说,因为耗力大,卢康出的汗也多,“我们进来前,特意用洗洁精擦了护目镜,就是为了防止起雾,但出汗实在太多,没办法。”
交班时,病人情况改善,他们长出一口气
王昊囡这组负责的这位病人,也已气管插管,没什么意识。
“她看起来,是长期处在窒息缺氧状态,我们对她进行了全面评估,好在还没因为缺氧损伤到脑部。”
当天另外一位病人,使用了无创呼吸机,和其他人相比,症状相对没那么严重,她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
“她躺在那里,突然说,想要喝水。”王昊囡和同事赶快拿起对讲机,通知外面的人送进来一瓶矿泉水,“我们扶她起来,喝了一点。喝水时,要去掉面罩,喝完她就不愿再戴了,因为非常不舒服。我们安抚劝慰了很久,这位阿姨总算配合,又戴上了面罩。”
好在,等到交接班时,那位气管插管的重症病人情况已经趋于稳定。
“她进来时,血压最高200,最后下降到160,改善了不少。”这也让卢康长出一口气,心里稍稍有些安慰。
隔离病房的工作非常辛苦,虽然刚开始一天,很多人的耳朵因为戴护目镜,已经破皮。尤其是梁寅这样眼睛近视,本身还要再戴一副近视镜的,“两副眼镜在耳朵这里,真的很痛很痒很难受。”
我在视频连线时,也明显看到,他的鼻梁处是红红的一片。
暖心的感谢信
今天,荆门大雪,天气变得湿冷。
这也让王昊囡感到了寒意,“真的太冷了。今天值班的同事会非常辛苦,我们穿的鞋套是那种塑料薄膜,遇上雨水,会很滑,走路要非常小心,而且也担心被打湿后,会影响防护效果。”
除了这些身体和环境上的不适,王昊囡和同事们在隔离病房还感觉到了另外一种“不适”。
“这里的病人,很多是从下面县市,一层层转院过来的,很多人的病历资料不完善。我们做护理时,一般都要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比如是不是有基础疾病,有没有合并肾脏方面的疾病等,这可以帮助对病人的病情走向做预测。但这里,病人的这些资料都不全,还要慢慢完善。”
王昊囡形容到荆门的工作状态时说,“这不是简单的0到1,这是让小学生参加数学高考……每个人都在为多解一道题出谋划策,白天上班,晚上还要集体总结经验,想象不到的困难多到无从下手…不管怎样,我们心在一起。”
的确,虽然刚到荆门不久,但梁寅和同事们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医疗队到达当天,就收到了一位义工给他们写来的感谢信,他们入驻的酒店,每个房间也放了一份感谢信。“有了你们的支援,荆门新冠肺炎的治愈率必将不断提高……用一朵花表达心意:‘浙’就是爱,‘荆’生难忘。”
“这里的医护人员很热情,很配合支持我们的工作,交流的时候也很积极主动。”卢康说,这也让他和同事们感到温暖,“相信后面的工作会越来越顺利,能让更多重症病人早日转轻、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