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生活与健康小小起搏器 助“帕友”远离颤抖的痛苦

2017-06-06 4043

小小起搏器 助“帕友”远离颤抖的痛苦

来源:生活与健康 201765 星期一 2 寻医问病

 

 相信很多人看到老年人出现手抖、脚颤等症状时,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帕金森病。事实上,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虽然不是致命的疾病,但是会损害患者的运动、语言等功能,后期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并且,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以及肺炎、骨折、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很高,65岁以上老人患病的概率为1.7%,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第三杀手”。 特别是在中国,帕金森患者总数已达200250万,约占全世界总患病人数的一半,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已知年龄最小的患者发病时只有18岁。

时值帕金森病被描述200周年之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帕金森诊疗中心于527日开展了大型健康科普教育活动。

在活动现场,神经内科吕文主任医师向记者介绍了一位特殊的患者,46岁的吕先生是永康市的一名基层卫生工作者。15年前被确诊为帕金森病折磨。15年来,吕先生一直服药控制疾病,然而从去年开始,药物似乎不太管用了,走路也越来越困难,五六米的路要哆嗦着走十几分钟,满身大汗。吕先生一度无法上班,于是来到邵逸夫医院求助。神经内科吕文主任医师详细评估后,推荐他做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 

神经外科朱先理主任医师和牛焕江副主任医师一起为吕先生做了脑起搏器手术,术后吕先生的抖动终于减轻了,腿脚也变得利索。1个月前,又将DBS程序升级为变频模式,现在吕先生能在1个小时内走2.6公里,美多芭的量也减少了一半。

吕文主任医师说,每位帕金森患者在发病后都有一个最佳药物治疗时机,称为治疗帕金森病的“蜜月期”。这时候服用较少种类和较小剂量的药就有比较好的效果。由于病情发展、长期服药产生的副作用,药物疗效越来越差,服药后的副作用甚至比疾病本身的症状更难受。对于这类患者,目前的首选疗法就是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是在大脑特定区域植入电极,通过高频电刺激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使患者恢复活动能力。

“虽然目前的医学水平尚不能治愈帕金森病,但现有药物、手术等方式可以有效的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不过,并非每位帕金森患者都适宜做脑起搏器手术。神经外科主任王义荣主任医师指出,脑起搏器手术适宜原发性的没有明显并发症的中期帕金森患者。在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评估达标后方可进行手术。并且,手术成功后,患者也须定期随访,与医生相配合一起做终身的调控管理才能达到较好的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谢文竹 周素琴 牛焕江)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