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失明18年,她看见了温情世界


角膜移植专家姚玉峰为疑难患者实施高难度手术
失明18年,她看见了温情世界
本报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来源:浙江日报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7版 文化
从光明堕入黑暗只是短短几秒,可从黑暗重见光明,河南姑娘陈行等了18年。18年前,她被氢气罐炸伤双眼,从此生活在黑暗当中;18年来,她辗转北京、河南等地四处求医;18年后,浙医邵逸夫医院角膜移植专家姚玉峰以高超的医术,帮助她重见光明。
睁开眼睛
第一次看见女儿
6月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拆完纱布,陈行努力睁开左眼,突然感受到一团巨大的光亮冲进眼球。
“终于看见了!”那一刻,她激动得手舞足蹈,她看到了3岁女儿圆圆的脸,看到了那个声音熟悉却不知长相的丈夫。她看看这儿,摸摸那儿,感受着光明给她带来的巨大幸福。而她最想感谢的,就是这次为他主刀的姚玉峰。
一旁的姚玉峰也分享着陈行的快乐,病人的复明于他而言就是一次成功,是做其他任何事都享受不到的踏实和喜悦。
“不知怎么感谢姚医生才好。”抱着女儿,陈行一遍一遍地说着。
18年来,她辗转各地求医,从未放弃过重见光明的希望,哪怕医生一次次对她的眼睛宣判“死刑”,她却一次次对自己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去争取。”
遇到姚玉峰之前,陈行的两只眼睛都做过角膜移植手术。11年前,她在老家做了右眼角膜移植手术,可持续不到10天,严重的排异反应让她很快又陷入黑暗;7年前,她在北京做左眼角膜移植手术,不幸的是,没坚持半个月又恢复到了手术之前的状况。
“因为姚医生,我重新看见了这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6月5日,记者拨通已回到江西家中陈行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她依旧欣喜不已。欣喜之一,她的左眼视力已经恢复到0.15。
姚玉峰为陈行检查眼睛。
疑难病人
遇到“执拗”医生
五六年前,陈行住在江西姨妈家,在当地医院看眼睛。年轻的眼科医生曾在邵逸夫医院实习过,看到她的眼病实在无法医治,便极力向她推荐浙医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其间,陈行还去了广州,医生说没得治。
“那我就去杭州找姚医生试试!”于是她来到杭州。可姚玉峰的专家号常常3秒内被全部秒杀,她一个外地人刚开始怎么都挂不到号。后来,导医台的护士好意为她加了号。
2012年,姚玉峰第一次见到陈行,“找了您很长时间,您要帮我。”陈行一进门诊就说了这句话。
姚玉峰进行了仔细检查:她的双眼睁不太开,上下眼皮粘牢。眼底损伤严重,右眼毫无感光,左眼只能看到一点光,移植手术难度大。“刚开始我觉得不太有希望,可病人信任我。我决定采用当时最新的医疗技术,在几乎没有希望的病人身上争取点希望。”
同一年,浙医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开始尝试口唇粘膜移植这一新技术。姚玉峰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做角膜移植就像种树,土壤不行树就无法栽活。而陈行要做角膜移植,就一定要“改善土壤”,口唇粘膜移植术就充当了这个“土壤”。
“移花接木”
完成高难度手术
改善眼底“土壤”是个极为精细的技术活儿。3年前,姚玉峰取出陈行的口唇粘膜,先用几十微米厚度的羊膜在她的双眼铺上一层,建立一个“根基”,而后将厚度为几微米的口唇粘膜光滑地铺在羊膜周边,以促进疤痕眼底变得光滑透明。这样角膜移植后就不会出现排异现象。
当天手术做了将近4个小时,手术刀不停地在眼球中作业。术后,陈行的眼底变得光滑,为角膜移植打好了基础。术后,陈行怀孕了,回到江西等待角膜移植。
5月30日,湖州红十字会联系浙医邵逸夫医院,说有人捐献了角膜。有了角膜源后,眼科中心副主任王冰鸿通知陈行第二天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我当时紧张极了,有一点担心,又有点害怕,感觉手脚一直在冒汗。”第二天,陈行出现在浙医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
不到一个小时,姚玉峰就给陈行左眼做了异体角膜缘移植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
浙医邵逸夫医院每年都实施各式种类的角膜移植,单做无排异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也已经达到一千多例,像给陈行做的这种分步骤联合多种术式的角膜移植也达30多例。在这里,“让更多的人恢复光明”是他们的崇高使命。
(本报杭州6月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