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糖尿病足恶化有致残致死风险


一处小伤就可能引发截肢
糖尿病足恶化有致残致死风险
患者须控制血糖,脚上有创口马虎不得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2017年2月28日星期二 3版健康养生
周嘉强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部内分泌病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医学创新学科“内分泌代谢病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流行病学组委员,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6项。 |
■记者王艳
60多岁的唐大伯患有糖尿病,修剪指甲时不小心剪破了肉,谁知没过两天,整只脚都红肿了,还不断往上蔓延,腿上多个地方都出现了伤口流脓,伴着腐败的恶臭。唐大伯慌了神,到医院就诊,医生确诊是典型的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治疗不及时,也可致残致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周嘉强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态。它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是25%,全世界每20秒就有人因糖尿病而锯掉一只脚。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门诊中,糖尿病足患者也越来越多。仅邵逸夫医院去年10月至今年2月中旬,就已有近百名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足。
哪些人更要当心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病因是多因素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疾病和微循环障碍是其主要病因,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因素合并存在,其他因素如足部结构畸形、异常步态、皮肤或指甲畸形、外伤和感染也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诱因。还有的病人因为脚部麻木,冬天泡脚时用了过烫的水,也容易出现脚部的破溃。
那么,哪些人更要当心糖尿病足呢?周嘉强介绍,临床遇到的糖尿病足患者有几个共同特点:糖尿病病程长,大都在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血糖控制不佳,入院时大部分患者血糖都已远远超出正常值;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居多,特别是吸烟的人更容易发生周围血管病变,而因为疏忽,他们很少注意观察自己的双脚。
脚上出现伤口马上治疗
周嘉强介绍,很多糖尿病足患者前期对于疾病的严重性缺乏重视,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常常试着拖几天看看。殊不知,因为个体差异,不少糖尿病足病进展非常快,几天里创口感染可能就从脚趾到达膝盖附近了,甚至播散至全身引发败血症。
而且,糖尿病足病看似简单,其实病情复杂。它是全身疾病,它既有糖尿病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又有肢端溃烂,感染等外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一个科室某个专业往往不能给予全面有效的治疗。内分泌科之外,往往还需要手足外科、血管外科、创口护理、整形外科等多个学科鼎力协作。
上文提到的唐大伯在该院住院后,糖尿病足协作小组医生给他用上了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短短几天,血糖就迅速降到目标水平。但是光控制血糖还不够,他脚上的细菌感染已经入血,感染在蔓延,伤口逐渐变深变大,每天高烧39摄氏度。需要积极抗感染,并根据经验和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同时,还需要专业的伤口护理。相对轻症感染通过清创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脓液可加速伤口愈合;重度大片深部的感染则需要骨科手术清创。
糖尿病足一旦恶化就很难痊愈,所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患者本身需要承受的痛苦,还会由于行走困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长期依赖家人照顾。
所以,一旦发现皮肤瘙痒、干燥、无汗,或有色素沉着;肢端感觉异常,包括刺痛、灼痛、感觉迟钝或麻木,脚踩棉花感;下肢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摸脚趾感觉发凉或脚上出现伤口,必须马上到正规医院请专科医师检查治疗,以提高诊治成功率。
控制好血糖,八成以上糖尿病足可预防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好血糖是首要任务。周嘉强特别强调,血糖的监测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应与自己的主管医师多沟通,经常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要规范,不论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都要遵医嘱,严格按照医生的指令用药;饮食上要特别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切勿暴饮暴食;合理运动,肥胖者需要减肥减重,避免给双脚造成更大的压力。
此外,生活中的细节也要注意。每天用温度适宜的水洗脚,但是不要用脚试水温,可先用手肘试水温,或者让家人帮忙试一下,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为宜,擦脚的时候,动作要轻柔;洗过脚仔细检查脚部,发现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足部感觉减退不要用电热毯、热水袋、暖手宝等家庭取暖设备,以免烫伤;戒烟;鞋子、袜子要合脚舒服。
早期预防,85%的患者可以避免出现糖尿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