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一面爱心墙 传递的医者温度


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似一剂良药,疗治病痛,慰藉心灵
一面爱心墙传递的医者温度
──邵逸夫医院爱心卡片墙背后的故事
图为丁国庆在查房 |
护士长周小波在爱心卡片墙前整理卡片 |
■记者王艳
爱心卡片墙,医院内一道靓丽的风景。
“感谢,感谢,再感谢!你们的医德像白求恩;你们的医术像华佗。在这里医治,我们放心,称心,舒心。”这是80多岁的老人徐佑云出院前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护士站前的留言。
“衷心感谢丁国庆主任医师为首的医疗组为我手术,高超精湛的医疗技术,崇高文明的医德医风,遇到你们是我们患者的福气。同时感谢15楼护士同志的热情、细心护理和照顾。”患者王先生说。
“病重求医邵逸夫,如进家门暖乎乎。”“邵逸夫医院是一个让人舒心的医院,当身体有零件受损了,有一个舒心的驿站修整,也是件快乐的事。”患者章先生于2017年元旦留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每个病区的护士站旁边都有这样一面墙,墙上贴满了卡片,或者便签。每一张卡片或者便签上都是患者或者家属发自内心的温情话语,感谢医生,感谢护士。
3号楼15楼泌尿外科病区护士长周小波一边整理卡片,一边告诉记者:“卡片很多,一个多星期就贴满了。我们有护士定期整理,每月科室例会上都会拿出来分享。这对我们医护人员也是一种激励,我们会争取做得更好。”
遇到这样的好医生是我们的福气
记者数了数,大概30张卡片,其中有5张是点名表扬并感谢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泌尿外科副主任丁国庆主任医师的。
“丁主任人很好的,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见到他红过脸,哪怕是不好说话的患者,他也和颜悦色,耐心对待。”周小波告诉记者。
“丁主任经常7点多就来了,有时比当班护士都来得早。”领班护士戚海琴说。
“我听还有人叫他丁书记,一点架子都没有,态度特别好,我们老百姓就需要这样的好医生。”患者朱先生说,“我今年59岁,丁主任看我年纪比他大,亲切地叫我老朱。有什么疑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让我们感到亲人一般的温暖。”
年近九十的赵老先生体检时发现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家属带他到家门口的一家省级大医院复查,医生扔下几个冷冰冰的词:“穿刺,手术切除……”
穿刺是有创伤性的检查,赵老先生很抗拒,子女也不放心,但是不弄明白数据增高的原因,心中始终有个疙瘩。
慕名找到丁国庆,他用通俗的话语分析,打消了患者和家属的顾虑:前列腺穿刺是唯一能确诊前列腺癌的措施,但是PSA升高未必就是前列腺癌,还可能是前列腺炎,或是前列腺增生。即便是前列腺癌,对于年近9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也没有必要去穿刺及做手术治疗,因为利用药物或者针剂,通过内分泌治疗,同样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
最后赵老先生选择先做B超和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发现仅是前列腺增生,其他并无异常,用药后复查PSA值也大大降低。
结果出来后,赵老先生和家属甭提多高兴了:“态度这么好,耐心地和我们沟通,遇到这样的好医生是我们的福气!”
换位思考,做有人情味的医者
丁国庆很忙,两年前第一次采访他,因为即将开始下一台手术,他只挤出10分钟的时间。这次提前约好,然而记者当天在医院却没能如愿见到他。
早上7点多查房,9点不到就进了手术室,当天需要接连做6台手术。下午1点多,第一台手术才结束。他抽空给记者留言:“抱歉,第一台手术刚下来。”
记者这时终于拨通了他的电话,听筒里的声音略带沙哑:“接下来还有5台,最早也要到晚上七八点才能结束,今天恐怕不太有时间。”此时,丁国庆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达芬奇机器人全院只有一台,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等多个科室都要用,是诸多手术患者的首选方案,所以排到丁主任这里时间说不好。有时一大早就要开始手术,有时手术结束已是晚上七八点钟,甚至到十一二点。有次碰到复杂的手术,下班已是凌晨5点多了。”戚海琴表示,丁国庆很难正常下班,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他身兼多职,既做临床工作,又有教学及科研工作,还同时兼医院行政职务。能在有限的时间把各项工作都做好,很不容易的。”周小波赞叹说。
高强度的工作,依然每天都保持旺盛的精力,对工作一丝不苟,并且精益求精;对患者始终态度温和,充满爱心和耐心,这是同事们对丁国庆的一致评价。
对此,丁国庆谦虚地报以微微一笑:“这都是应该的。”他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心,将患者放在首位,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做一个有人情味的医者。
医生有温度,医学才温暖
记者了解到,在邵逸夫医院,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优秀的医生、护士。
曾经,一位面临瘫痪的患者,从三楼摔落,腰椎骨折。常规且易行的方式是后侧入路,这种术式可为医生提供40厘米清晰视野的大切口。该院骨科主任范顺武主任医师却以12厘米切口前侧入路,90分钟内完成手术——这意味着,为患者节省下至少700毫升的鲜血和200分钟手术台上无助的时光。
“我喜欢把工作做成作品。”他说,“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应该掌握多种技术,视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消化内科副主任吴加国主任医师,为了给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常常查阅各种医学文献到深夜。他会为了病患一个小小的诉求,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为病人做检查,累了,就在操作台旁边的椅子上靠几分钟,有时候忙到深夜,他就直接在值班室的沙发上将就一夜。
一位农村大伯因肠梗阻急需做肠镜检查,吴加国了解后二话不说,马上上台准备。因时间紧迫,病人的肠道准备没有完全清洁干净,他不顾满室刺鼻的异味,专心致志地清理肠道、进镜,放置肠梗阻套管,他希望通过内镜下的治疗,能让老人家免受开刀之苦。
肿瘤病人需要频繁的复查,来回往返对患者和家属都是个很大的负担,就医难也给患方平添很多麻烦,肿瘤外科陈文军主任医师就主动给患者留手机号、微信号,说:“我们要做一辈子的朋友。”
医护人员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似一剂良药,治愈了患者的疾病和心灵。这种文化氛围也影响了前来实习或者学习的医生。一个夜晚,一位70多岁有被害妄想症的患者,闹着不睡觉,拒绝任何治疗。实习医生不厌其烦地陪着患者说话,直到患者安静下来才回去休息。他说是受带教老师的影响,希望能一直行走在行医这条道路上,带着爱心和责任心去面对每一个患者。
点滴里看管理,细微处见真章
记者在邵逸夫医院病房看到,每个患者对面墙上有块小白板,对应患者的姓名,主管医生、当班护士的姓名,最近两天要做的检查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等。
75岁的退休教师李老师告诉记者:“每天要做哪些检查或治疗,都会提前告知的。每一项检查,都有护工引领,不用自己到处找,服务周到,省了我们很多事。而且年轻的护士或医生,从来不直呼姓名,而是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地叫着,感觉非常亲切。”
“我腰不好,原来的病床太软了,我躺着不舒服,就和丁主任和护士提了一句,能不能换硬点的床,没想到他们当天就给我换了,听说还是从其他楼层别的科室借来的。”老朱轻轻地拍了拍自己的床垫,满意地对记者说。
老朱隔壁床的孙师傅很健谈,“我七八年前就查出PSA指标高,在其他医院也做过多种检查,没确诊。相比较,这里医生更随和,不厌其烦地和我们讲解,商量该做什么检查,怎样治疗,这样我们心里有数。”孙师傅的姐姐姐夫也一个劲地说医院环境也好,病房整洁、安静,在这里看病放心。
据了解,自1994年建院以来,该院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把“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临床照护的方方面面,把“患者需求至上”的照护体系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最大可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2013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14~201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的荣誉称号,还是我国唯一一家连续四次高分通过JCI评审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