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县域传媒 院长访谈l蔡秀军:跨区域“联姻”,邵医打出“靶向帮扶”组合拳


院长访谈l蔡秀军:跨区域“联姻”,邵医打出“靶向帮扶”组合拳
记者:王营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2019年8月28日
作为三级甲等的公立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以“创新”为抓手,以“实干兴院”为路径,在医院管理方面呈现诸多创新点与亮点。
近年来,在院长蔡秀军的带领下,邵逸夫医院在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帮扶基层医院提升医疗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邵医模式”。本期《健康县域传媒》记者就“邵逸夫医院帮扶基层的模式和思路”专访了院长蔡秀军。
帮扶基层,看到了“邵医”成长的影子
在过去,道真仡佬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道真自治县)百姓不会想到,有一天能在家门口看上浙江名医,享受优质大三甲的医疗资源。如今,这样的场景已不罕见。这一切,得益于7年前邵逸夫医院开始的“精准帮扶”行动。
“我们道真县到重庆和遵义需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由于时间窗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是致命的。像急诊冠脉支架置入术这类不能做、不敢做的手术,如今都已能常规开展。“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道真自治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朱美荣说,自2018年6月在邵逸夫医院的帮扶下,医院实现了介入室从无到有的创建,截至目前已开展介入手术301台,PCI104例,急诊PCI19例,处于全省同级医院领先水平。
看到自己帮扶的医院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蔡秀军很欣慰。“我国这么偏远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能有这样的医疗水平,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样的帮扶正是‘时间就是生命’的具体体现,它所带来的价值是无法用言语和金钱来估量的。”蔡秀军说。
8月24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健康中国行”走进贵州省道真自治县,蔡秀军亲自挂帅”健康扶贫医疗队“一行19人,涵盖ICU、肾内、消化、产科、骨科等10余个科室的专家们给山区小县的医疗带来了“国家队”,而这种规模的援助并非少数。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为了把精湛医术和优良管理方法带到贵州,持久造福当地百姓,2009年12月,浙江首次“一对一”支援贵州省43家县级医院后,2013到2015年,浙江省41家三级医院再次“一对一”帮扶贵州省41家县级综合医院,如今又制定了2016-2020帮扶计划。
“邵逸夫医院虽然只有25的历史,但建院20多年来,医院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先后与浙江、江苏、新疆、贵州等34家医院建立了帮扶关系,这种帮扶责任与担当精神与邵逸夫医院的诞生史密切相关。“蔡秀军回忆道,1994年当时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资,浙江省人民医院政府配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近千名专家的无私援助,兄弟医院的无私帮助,才使得邵逸夫医院从一开始就站在医、教、研的高起点上。
“每每看到一家医院,由弱小变强大,学科实现零的突破,管理由粗放向精细化转变,似乎都看到了当年邵逸夫医院成长的影子。”蔡秀军认为,随着医院全方面的发展,医院的任务和压力渐重,尤其是人员储备矛盾日益突出,但支援基层医院发展,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7年帮扶,刷新56项新技术、新项目空白
自2012年邵逸夫医院与道真自治县人民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先后派出专家17批次83人次到我县开展业务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指导县人民医院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等56项新技术、新项目,切实为道真自治县医疗卫生工作把脉问诊。
“医疗资源的倒三角与医疗需求的正三角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缩小城乡医疗差距,让基层百姓享受更多优质医疗服务,作为大医院,尤其是公立的大三甲医院,必须承担起这项社会责任。“蔡秀军表示,目前邵逸夫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帮扶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国家对口支援分配。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双下沉、两提升”方针,有的是紧密型医联体,有的是松散型。即通过“城市医院下沉、医学人才下沉”,达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的目的。三是基层医院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对邵逸夫医院的管理、文化、优势学科感兴趣,“自由结对”形成帮扶关系。
蔡秀军介绍道,比如通过对道真自治县医院的7年帮扶,邵逸夫医院共计派出17批83名专家现场开展技术指导、临床教学,共计开展手术带教452台次、业务讲座482课时、疑难病例讨论476例。同时,先后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新技术、新项目56项,填补学科空白。
蔡秀军补充道,2013年9月,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成为邵逸夫医院武义分院,两院开展为期10年的全方位合作,标志着邵逸夫医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正式开启。2016年2月,邵逸夫医院带着8000万资金,在武义分院成立了“浙中微创医学中心”,同时也是浙江省内7家带资金“下沉”的省级医院中最多的。“‘双下沉’工作显著提高了帮扶医院的管理水平、急救能力,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真正使得基层群众不出家门也能享受到省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蔡秀军如是说。
一院一策,分类施策促提升
近年来,邵逸夫医院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与帮扶医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邵医模式”。
“一味地寻求优质医疗资源输出下沉,是不可持续的,多是行政指令,因为上级医院优质资源也不富裕,必须采取‘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接收进修、轮训等方式加大对基层医院的培训,同时还充分利用‘邵医健康云平台’的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接所有帮扶医院,开放优质医疗资源与当地医院共享,线上与线下同步推进。”蔡秀军介绍道,这样的精准帮扶和深度下沉,专科性的疾病得到了解决,本地的技术力量也得到了提升。
“7年来,邵逸夫医院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技术、设备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道真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耿德虎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扶期间,免费对医院院实施人才培训137人次。通过培训,切实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医技水平,现大部分培训人员已成为全县医疗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帮扶过程中,根据每个医院的发展程度和要求,要分类施策促提升。“蔡秀军说,偏远地区的医院更倾向于医疗能力提升,加强学科建设,弥补学科空白,采取组团式、长期派驻与短期支援结合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邵逸夫医院的管理也很有特色,对于浙江省内一些基础较好的医院,重在提升管理和医院文化,实现总院和分院同质化管理,实现省级医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三级联动。通过这样的方式,“邵医文化“传播到很多县域医院。”技术的帮扶是短期的,文化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在蔡秀军眼里,很多医院都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2013年他担任院长之后,首次提出“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的管理理念。“我想一个有吸引力的医院,不仅是为患者提供好的服务,同时也要吸引员工来到这里,乐意并愉快地为医院服务。”在这样的理念下,邵逸夫医院连续蝉联浙江省内医疗行业最佳雇主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