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 借“东风”提升诊疗和科研水平


文章来源:健康报 2020年11月30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 潘宏铭
单纯的控费、压缩成本将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患者的权益会受到负面影响。而医保按DRG支付的精髓之一,就是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促进诊疗过程的优化。实行医保按DRG支付,医疗机构最为关键的应对方式是制定出科学、客观的临床诊疗规范,即制定高质量、标准化的临床路径。一方面,通过临床路径直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误诊误治及康复延迟,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起到质量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临床路径使医疗行变得相对确定,便于医疗服务的成本核算,避免医疗资源浪费,达到医保控费的目的。
提高日间手术管理精细化水平
DRG迫使医疗机构优化诊疗过程,提升医疗水平及效率。以日间手术的发展为例。我国从2001年引入日间手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开展日间手术的术式种类已超过1000种,术式的难度系数和复杂程度逐渐加大。邵逸夫医院在建院初期,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的帮助下,成为浙江省内最早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之一,并率先将微创手术同日间手术模式相结合。
实践证明,日间手术的开展,大幅提高了我院病床周转率、减少了择期手术病人等待时间;减小了手术创伤,患者康复快,院内率感染低;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治疗成本,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等。而日间手术的这些特点,非常符合DRG医保支付方式的内在要求。随着DRG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我院日间手术的优势愈发显现出来,DRG的管理理念也进一步提高了我院日间手术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目前,我院已有96个术种被纳入医院日间手术范畴,涉及普外科、心内科、肿瘤外科、胸外科等13个临床科室。
在DRG管理的助力下,2017年,邵逸夫医院基于“互联网﹢医疗”领域开创性的实践和成果,成为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医疗界样本,日间手术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2019年3月,邵逸夫医院顺利通过DNVGL日间手术中心国际标准认证。
催生和推动临床研究高水平发展
在DRG支付方式下,医院对成本控制变得更为敏感。当前,国家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升,通过国家集采谈判使一些昂贵的原研药有机会降低价格进入医保,造福参保人。但有些高值药品即便是降价,单价仍有万元之高。对进口原研药和手术器械的依赖,成为医院成本控制的难点。
因此,提高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水平,是控制医疗成本的关键,也是DRG得以在全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实施的重要条件。解决这些“卡脖子”的问题,客观上需要国内医药制造及医疗器械的创新和发展,也就催生了我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开展。
从我院实践来看,借着DRG医保支付的“东风”,邵逸夫医院各科室共计承担了563项药物临床试验、471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不仅参与了国内医药、器械的临床应用和上市,也为患者带来宝贵的治疗机会。除现有临床研究外,在未来的20年,邵逸夫医院还将依托浙大平台,参与创新2030计划的“双脑计划”“精准医学计划”,积极推进医工结合、疑难疾病诊治、遗传疾病咨询,进一步开展高水平、探索性临床研究。
DRG体系的构建,需要依靠临床大数据积累和临床诊疗水平提升,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邵逸夫医院“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构建不仅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更让医疗大数据能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构建临床决策支持体系,进一步优化诊疗临床路径,为DRG的本土化和精细化提供数据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以临床研究促国产医药器械上市,通过国产医药器械合理化定价促医保成本降低。
同时,以临床研究促诊疗水平提升,通过提升诊疗水平促进疾病诊治流程合理化,使以DRG为导向的医疗体系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获得更多盈余用于药物研发、临床研究,最终形成双链正向循环,构建医疗新范式。
(通讯员:李文芳 记者:郑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