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头晕眼花?颈动脉受阻发出危险信号


头晕眼花?颈动脉受阻发出危险信号!
长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人群需防范
|
孙伟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卒中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浙江省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1992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曾赴美国Mayo Clinic和Loma Linda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在世界著名的Yasargil显微中心接受系统显微微创训练,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在省内率先常规开展颈动脉狭窄的微创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至2015年,CEA手术例数和总量居于省内首位,2014年CEA手术例数超过140例,居全国脑卒中基地医院第5位,且手术相关脑卒中、心梗、死亡的并发症率低于1.5%,优于国际上和卫计委对开展颈动脉手术医生6%并发症率的要求。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3版 健康·养生 |
■记者王艳
50岁不到的蒋先生前几天起床后,突然出现了头晕,感觉头重重的。家人赶紧将他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该院卒中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伟军问诊后,结合临床症状判断蒋先生可能是颈动脉狭窄引起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进一步检查证实了医生的判断。
三高人群更易发生颈动脉狭窄
孙伟军介绍说,大脑是一个特殊的需氧器官,尽管重量只占体重的2%左右,而血液供应量却占全身的20%,颈动脉是连结心脏和大脑、头面部的重要血管,大脑所需的血液约有80%是靠这两条动脉供应的。如果颈动脉中的任何一条出现明显狭窄、堵塞,就有可能使大脑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
颈动脉狭窄多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解剖位置大概在我们喉结的侧方,人们所熟悉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正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资料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尤其在长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的人群中最易发生。这些危险因素使动脉血管受损,血液中的胆固醇就会聚集在局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会随着时间不断长大,小斑块间也会融合成大斑块,随着斑块不断长大,最终造成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不重视可能会危及生命
颈动脉狭窄后一方面有可能影响脑的供血,容易出现脑缺血症状。更危险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微粒子或斑块表面的微血栓,在高速血流的冲击下容易脱落,会形成像漂流物一样的血栓,它们从大血管“漂流”到小血管,直至将小血管完全堵住,导致脑梗死。倘若栓塞位置重要或梗死范围较大,就会出现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头晕、黑蒙、偏瘫等都可能是颈动脉狭窄造成的
孙伟军告诉记者,临床上依据颈动脉狭窄是否产生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轻者可能表现为头昏、耳鸣、眩晕、失眠、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嗜睡、多梦等。较重的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因突发的短时间脑部缺血、缺氧,导致局部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麻木或偏瘫,单侧视物模糊或不能言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多在24小时内恢复。严重的表现为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则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口角歪斜、流涎,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昏迷等。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临床上并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不少患者是在健康体检时发现颈动脉博动有所减弱或者在做常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时发现。虽然这一部分患者平时无症状,但如果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则有较高的脑中风危险,也应受到重视。
B超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
孙伟军提醒,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者、有脑中风家属史等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颈动脉狭窄的可能,要定期到医院做血管方面的检查。目前首选的是颈动脉B超检查。建议45岁以上的中年人每年能查一下颈动脉B超。
不过,因为颈动脉B超的检查结果容易受到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如果初步筛查怀疑颈动脉狭窄,可以选择更精确的检查方法。
健康生活方式预防颈动脉狭窄,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孙伟军介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的程度和患者有无明显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一般认为,当血管狭窄程度在50%以下时,可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及密切随访,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凝集,改变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降脂药物等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程。
当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时,特别是已经发生过脑中风的患者,除了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脂药物等以外,此时应进行进一步干预治疗,解除颈动脉狭窄,疏通大脑供血的管道,才能明显降低未来脑中风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