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机器手在人体中“游走自如”


邵逸夫医院引进 “达芬奇”
机器手在人体中“游走自如”
本报杭州11月22日讯 (记者 董颖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一个机器人,四条机械臂,再加上一旁的操作台与一位外科医生,“达芬奇”就可以钻进人的肚子里,给患者做手术,视野范围内的景象被放大20倍,并且以3D效果呈现。本月,最新一代的“达芬奇”机器正式落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上周,记者有幸跟随该院蔡秀军院长进入手术室,“零距离”观摩了一台肝脏肿瘤手术,由于病灶处于肝脏较高的位置,普通腹腔镜很难探查到脏器后面的情况,对手术造成一定难度,但这在机器人看来简直“小菜一碟”,轻而易举就能将“手”伸到“黑暗地带”,为外科医生带来360度无死角的视野环境。记者也凑上前看了看操作台中的景象,仿佛置身于“模拟腹腔”中,通过三维视觉系统和动作定标系统操作控制,主刀医生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动作通过传感器在计算机中记录下来,并同步翻译给机器手臂,机械手臂的前端安装各种特殊的手术器械模拟外科医生的技术动作,完成手术操作。一台并不简单的手术,蔡院长全程大约只用了四十分钟,左右手配合默契,动作干净利落,并且出血极少。
“达芬奇”有四条手臂,其中两条分别代表主刀医生的左右手,另一条担当传统手术中主刀医生的助手,最后一条代表了医生的双眼。另外,它还自带光源,装有两个摄像头,并以三维立体画面呈现给医生,实施手术时外科医生不与病人直接接触。“总体来说,达芬奇机器人最擅长的是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可以突破人手局限,让手术更加完美。”蔡秀军院长手术后这样说道。
记者还了解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适用于在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领域,另外,操作“达芬奇”机器人的医生资质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到全球达芬奇机器人培训基地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才能拿到“驾照”。作为国内微创外科领域的先行者,邵逸夫医院每年手术量近7万台,其中65%以上是腔镜手术,随着新型达芬奇机器人加入,医院的微创手术将会更清晰、更安全、更精准、更微创,病人术后恢复也会更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