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达芬奇”落户邵逸夫医院


“达芬奇”落户邵逸夫医院
微创手术占比将提升到70%以上
本报讯(记者 余敏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谷先生,52岁,衢州人。30多年前确诊患有乙肝,因为当时没有腹痛、发烧、乏力等明显的不舒服症状,就没引起足够重视,每天还要喝六七两白酒。
前段时间,他到当地医院就诊,查出右肝有个肿块,考虑为肝癌,医院推荐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
“我们也考虑为肝癌,因为肿块长得位置不是很好,介于肝脏和胆囊之间,如果用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器械,很难绕过去切肿块。”院长蔡秀军教授说,经过讨论和与家属的协商,决定做“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这已经是邵逸夫医院第4例机器人手术,今年11月10日,医院引进了“达芬奇”。
蔡秀军介绍,“达芬奇”有4个手臂,两条手臂分别代表主刀医生的左右手,另一条担当传统手术中主刀医生的助手,最后一条代表了医生的双眼——它自带光源,装有两个摄像头,能把脏器放大20倍,并以三维立体画面呈现给医生。实施手术时外科医生不与病人直接接触,手术操作台像是一个3D立体电影放映室,从3D眼镜里望进去,仿佛已经置身“模拟腹腔”中。 通过三维视觉系统和动作定标系统操作控制,医生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动作通过传感器在计算机中记录下来,并同步翻译给机器手臂,机械手臂的前端安装各种特殊的手术器械模拟外科医生的技术动作,完成手术操作。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具有3个明显优势:一是突破了人眼的局限,机器镜可以进入人体内部,使手术视野放大20倍;二是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在原来手伸不进的区域,机器手可以在360度的空间下灵活穿行,完成转动、挪动、摆动、紧握等动作,且机械手上有稳定器,防止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现象,避免了手术中因手抖动划伤神经和血管的意外,尤其是狭窄解剖区域中机器手比人手更灵活;三是无需开腹,创口仅在1厘米左右,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大大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存活率和康复率都大大提高。
“达芬奇”机器人对医生资质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到全球达芬奇机器人培训基地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才能拿到“驾照”。例如,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主任钱希明教授,在机器人手术方面就有丰富的经验,他在澳大利亚期间共完成机器人心脏手术350余例。
蔡秀军说,邵逸夫医院每年手术量近7万台,其中65%以上是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适用于在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领域,今后医院微创手术占总手术量将达70%以上,在“更清晰、更安全、更精准、更微创,病人术后恢复更迅速”目标上将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