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医院援川医疗队青川感受之工作篇


未来青川之前,得知这里的生活很艰苦,因为震后的青川百废待兴;而这里工作反倒相对轻松,因为没有杭州的快节奏和高强度。
我猜到了这生活,可是我猜不着这工作。
到达青川之后,发现这里的生活果然很苦,因为每天都有新的课题等待解决;而这里的工作更是艰巨,因为到这里才发现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
在这里,我院医疗队的每位队员们都是“教学编制”:每天上午在青川县人民医院进行诊疗工作;下午对县人民医院的所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内容从诊疗的规范到学科的新进展,从基本的流程到临床的思维;晚上,队员们则坐在电脑前准备下次的课程课件。每天的日程都排的满满的。当然,老师们的辛勤劳动也得到了县人民医院同行们的认可,每次他们上课的认真听讲是对老师们最好的肯定。
“我们与你们浙江的差距是三十年。”一位青川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这个说法可能稍显夸张,但仔细一想,可能也并不过分。在这三十年的差距中,其中十年的差距源于硬件。在震后的青川,各种检验设备、护理设备稀缺。例如基本的生化检查设备缺乏,基本的治疗设备紧张,甚至整个县人民医院只有一台微泵。
另十年的差距是源于技术。县级医院很难开展一些难度稍高的手术,很多中心卫生院不能开展最基本的手术;很多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生,甚至连执业医师资格都没有。
最关键的十年差距是缘于观念。虽然县级医院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普遍缺乏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而我们的医疗援川工作,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城镇,更要面向青川所有的乡村,这样才能真正造福于青川百姓。从客观而言,乡镇卫生院人手少而事情忙,部分医务人员甚至还要通过做小买卖来补贴家用,自然对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从主观而言,很多人认为业务培训与日常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只对具体操作技能有较浓厚的兴趣。很多卫生院院长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组织不力,存在着“走过场”的倾向。
如果我们的这次援川纯属任务,那当然很简单:我们只要安分守己,完成本职的工作,三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如果我们要真真正正为百废待兴的青川做些实事,切切实实地缩小青川与浙江的距离,我们就要好好地利用这三个月的时间来思考、实践、创新。时间,真的很紧迫啊。
青川的医疗硬件水平在浙江省的大力援助下可谓突飞猛进、从无到有。现在,每个乡镇都有正在建设的或者已经建成的崭新的高规格卫生院;每个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救护车;每个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超声机等新装备。这些硬件在浙江的很多乡镇甚至都是没有的。
与硬件的提升相对应,软件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新的设备、新的环境对青川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乡村医生从来还没有见过麻醉机器,没有摸过超声机,更不要提其他的高新设备了。我们援川医疗队提出了青川卫生人员的培训班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专科培训,为青川培养各种卫生紧缺人员。如即将进行的麻醉学习班、超声学习班和骨科学习班等。作为此次援川医疗队的主力军,我院的田素明医师、何跟山医师、虞和君医师都将披挂上阵,担任主讲老师,为来自全县各地的医生进行专业培训。
同时,援川医疗队提出了“观念的转变”的重要性。黄东胜指挥长从邵逸夫医院的发展历程讲起,通过一些实例和生动的数据阐明了改变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确定正确的目标后,有时候观念的改变是需要强力的措施和手段去推进的,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观念赢得了原本对培训还有所顾忌的乡镇医疗院院长的赞同,并得到了青川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卫生局要求各乡镇卫生院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并发布了专门针对培训工作的文件以强力推进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工作。
本次援川医疗队的黄东胜指挥长说:“我们要改变观念!”
青川县卫生局王德君局长说:“这一次,我们不抓好培训工作,就对不起浙江人民,就是历史的罪人!”
青川县卫生局陈纯超副局长说:“浙江来的医疗队有很多批了,每一批都想把工作做好,每一批都想做出成绩。但是,你们是第一批真正根据青川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并且坚定不移地进行工作的队伍!”
浙江省卫生厅叶晓春处长说:“你们把邵逸夫医院蓬勃向上的朝气带到了青川!”
在青川一个月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拿出诚意、用心去做、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就一定会得到认可,一定能做出成绩。
在青川的工作面临重重的困难,在青川的工作同样充满了挑战。邵医人特有的拼搏精神为我们的工作插上了翱翔的翅膀。我们在青川的工作也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制作教学光盘、订购专业书籍,准备教学器材……请院领导、同事们放心,在接下去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一定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向你们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