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 院长说着眼长远 打造“平急结合”病房


文章来源:健康报 2021年3月8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
2021年年初,全国出现多点、零星、散发新冠肺炎病例,某些地区上升为中风险地区,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有无法预知的,如病原体的毒性、传播力和载体;但更多的是可以提前部署的,如应急反应能力建设、防护物资和医疗资源的储备等。后者对疫情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公立医院来说,疫情防控工作始终不能有丝毫松懈,且要紧绷“平急结合”这根弦。
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总结经验,尤其是武汉市的疫情防控经验,我认为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家层面的正确领导和部署;另一方面在于增加定点救治医院比例,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重症患者救治,建造方舱医院,为大量轻症患者提供集中隔离点。
如何储备平常用得着、应急用得上的医疗资源和人才,是我从疫情初期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平急结合”的想法,也从那时开始出现在我的脑海当中。在去年疫情期间,我到浙江多地调研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发现多地要为储备应急医疗物资承担不少经济负担和人力成本。比如,绝大多数地方均建立了传染病大楼或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是十分必要的。在疫情期间,这些传染病大楼和公卫中心以及相匹配的人才资源,发挥着定点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重要作用。如何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继续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在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确诊后均要收治在隔离病房或转至定点医院治疗。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挥综合医院在救治危重患者上的技术优势,这些医院需要改建符合“三区两通道”(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患者通道、工作人员通道)要求的隔离病区。但是,某些医院建筑的年代较为久远,建筑布局改建有一定困难,这成为一些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块短板。
当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总院正在建设五期工程。我在想,能否就在这座拔地而起的五期工程项目中,尝试打造“平急结合”病房呢?邵逸夫医院五期建筑规划400张床位,在原设计的基础上,只需要在每个楼层加装一扇门即可达到“三区两通道”的相关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急结合”。一旦有需要,合起这道门,普通病房就能快速切换成传染病病房,相关病区马上进入隔离状态,时刻应对不时之需;没有紧急需要时,医院相关单元仍然各司其职,完成日常诊疗工作。
2020年7月,我参加了十三届全国政协第38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专门提到了邵逸夫医院“平急结合”病房的创新实践,得到了在场的全国政协委员们的一致认可。我认为,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应有忧患意识,充分考虑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缺陷及医院的功能要求,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现重大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因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在今后的医院建设过程中,也可参照邵逸夫医院“平急结合”病房的做法进行设计。
此外,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我们还应加强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培养“平急结合”卫生人才。比如,我们可以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优化大学阶段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交叉培养,培养一批既具有临床经验又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我们还应制定实施公共卫生医师特岗计划,使他们既能在疫情防控中从容应对,又能在平时积极参与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公民健康素养。(蔡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