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 28岁女子大半年来不敢抬手 甚至不能自己穿脱内衣


文章来源:青年时报 2020年10月12日
“感觉自己白疼了大半年!”前些天,28岁的程女士走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疼痛门诊后感慨道,没想到只用了3个月,这里就解决了困扰她大半年的疼痛问题。
昨天是世界镇痛日,像程女士一样情况的患者不在少数。有数据统计,中国70%左右的外科患者经历了中度到重度的术后疼痛,并且疼痛程度影响了术后日常活动。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疼痛经过正规治疗后都能得到控制。
28岁女子术后疼痛大半年 规律服药3个月后好转
一年前,程女士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右侧乳腺癌,术后伤口很快恢复了,但伤口处一直有刺痛感。她觉得术后伤口疼痛属于正常情况,再加上怕服用止痛药对身体不好,便没有按照医生建议的镇痛计划进行服药。
然而,当时的程女士完全没想到,这个“可以忍受”的疼痛将会伴随她大半年之久。
因为疼痛,原本2—3个月就能重返岗位的程女士,又向单位申请增加了一个月的休假。“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药物,”程女士苦笑道,“但就算我多休了一个月,情况也没好起来。”白天的疼痛尚且可以忍受,一旦到了晚上,伤口处的疼痛就会变得更加严重,不敢抬起右手,甚至不能自己穿脱内衣。
在经历了多个不眠之夜后,程女士自行购买了止痛药服用。但程女士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止痛药虽然有用,但不吃之后疼痛又卷土重来。原本开朗爱笑的她渐渐变得焦躁,拒绝了朋友们的聚餐和出去玩的邀请,也变得不爱打扮,终日被疼痛折磨着。
最终,她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了邵逸夫医院疼痛专科门诊就诊。在经过3个月的系统治疗后,程女士基本恢复了正常。“以后遇到疼痛可别再忍着了,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按照医生的专业镇痛计划进行服药,你的疼痛很可能在1—2个月之内就得到好转。”医院疼痛高级临床专科护士刘敏君笑道。
疼痛可能加剧机体炎症反应 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很多患者对疼痛都存在着误区,有些人不知道绝大部分的疼痛可以管理、缓解,有些觉得使用了镇痛药物,会让自己上瘾,或者影响大脑神经,所以选择避免使用。而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
邵逸夫医院麻醉疼痛科负责人陈钢主任医师说,程女士的情况属于典型的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属于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改变。急性疼痛后,大脑一直保留着疼痛感觉的记忆,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对疼痛的处理作用发生改变,到最后虽然伤口长好了,但仍感觉到明显疼痛。
陈钢强调,不是所有的急性疼痛都会发展成慢性疼痛,但处理不好会增加转变的可能性。有数据显示:54%的患者的术后急性疼痛逐渐好转,最终完全缓解;18%的患者在术后第一年一直有疼痛,一年后会好转并最终完全缓解;11%的患者起初会逐渐好转并缓解,又会突然出现严重的疼痛。
疼痛是一种适应性和保护性感受,但它同时也会对人体全身器官和各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陈钢提醒,疼痛会加剧机体炎症反应,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康复周期也会变长。比如焦躁、术后患者不敢深呼吸和咳嗽,容易发生肺炎;疼痛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患者还会因为疼痛不敢翻身、下床活动,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医嘱
发生疼痛 也要及时就医
现代医学将疼痛和呼吸、血压、脉搏、体温一起称为“五大生命体征”。如果发生疼痛了,一定不要忍,要和其他生命体征异常一样接受治疗。
“我们希望所有患者和家属都能意识到,镇痛治疗是必要的,疼痛不是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可以治疗的,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治疗疼痛的手段和药物也越来越多样化,绝大多数的疼痛经过正规治疗后都能得到控制。”陈钢说。
需要注意的是,止痛药在起到镇痛疗效的同时,在长期服用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一些副反应。所以大家遇到疼痛时,还是需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通过恰当地选择镇痛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记者:任方圆 通讯员:王家铃 李文芳 叶筱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