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前线日记丨岂曰孤独,与子相助


前线日记丨岂曰孤独,与子相助
2020-03-10 每日商报
通讯员王家铃 周素琴 记者 王然
张守德:浙江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邵逸夫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生
来到武汉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已经20天了,20天前匆忙告别妻女,宣誓明志并踏上征程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
在武汉的初始1周内,因为刚好被安排凌晨上班,更多的工作是熟悉和处理个别医疗琐事,很少和患者直接交流。在这段时间里,和大多数的医护人员一样,多少有些有恐惧感和孤独感。特别是穿上防护服,行走在去隔离病房的路上,看着旁边写着“你将进入隔离区域”,内心不免受到一些冲击。回到酒店,隔着酒店房间的玻璃,看着窗外始终保持寂寞的高架桥,静静等待着下一个工作的时间。这里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一切显得单调和孤独。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我在内的医护人员逐渐改变了这一心理状态。2月21日,刚好也是赴鄂的一周,我轮到了上午8点的查房班。我要和每一位患者直接交流,这时我才强烈地感受到患者的各种心态。有的患者洋溢着对治愈出院的期盼,有的患者沉浸在哀怨命运的沮丧中,有的则充满着对疾病预后不佳的恐惧之中;甚至还有的患者竟然因为觉得自己身体尚可,并未患有新冠肺炎,而强烈要求出院。
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既没有咳嗽也没有发烧,仅仅有一点胸闷,强烈要求出院。我们和她一起仔细阅读了她前后两次相隔1周的肺部CT。虽然1周前的肺部仅有极少数的散在阴影,但是1周后已经是明显双肺多发的渗出性病灶,在影像学面前她认识到了严重性,开始陷入到紧张中。我们又告诉她这是一个正常的病理变化过程,通过分析和例证来安慰她,最后她表示会理性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令人开心的是这位患者在其后的1周内恢复神速,并已经顺利出院。
另一位患者,中年女性,又咳嗽又胸闷,她非常焦虑,不停地在网络上搜寻着相关的肺炎资讯,最后搜寻的结果竟然是要求护士给她尽可能多地测量血压,她怕血压的某一次骤升带来不测。当我们去查房时,她夸张地从床上弹射坐起,焦虑惊恐地看着我们,生怕会告诉她什么坏消息。尽管可能比较费时,但是为了打消疑虑,我们解释了血压的相关知识,并给她分析了这一周的血压值,甚至和她探讨分析她在网络上所看到的文章的内容。最后我们还和她一起阅读了CT片。经过了将近半小时的交谈,她紧皱的眉头才慢慢松开了。令人开心的是她在随后的1周只要求一天测一次血压,而且无论是肺部CT还是症状都已经明显改善,出院已是指日可待。
当然也有一些患者的病情确实令人更加揪心。一位中年女性患者,不但高烧不退,还明显胸闷气促,和她交谈时看到她一边回答一边喘气的样子真的令人担忧。更为头疼的是她还是一个肾移植术后的患者,吃着免疫抑制剂。我们和她一样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但是我们始终坚信她会好起来。幸运的是随着糖皮质激素和磷酸氯喹等药物的使用,她的肺部CT已经明显好转,发烧和气促也几乎消失了。然而还没让人松一口气的时候,她的小便突然变得很少,肾功能检测也亮起了黄灯。随后加速尿,停氯喹,测尿量等工作又紧急投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数日后她的尿量和肾功能恢复了正常,3月4日当第二次查房和她见面时,她一扫患病以来的忧郁表情,迎面向我们走过来主动和我们握手,说了无数个感谢。3月10日,这位病人要出院了,这是对我们所有的努力最好的褒奖。
离开医院,走在回酒店的路上,我和搭班的王医生感触良多。真的,没有孤独感,只有满满的开心。我们知道患者是多么的需要医务工作者,而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能够被患者需要和肯定时又是多么的荣耀。
武汉的马路宽敞又明亮,我们看到了路边孤身一人的协警,看到了在路边停靠的道路清障车上因为疲劳而入睡的工作人员。我相信他们和我们一样辛苦,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充满信心。我们都不孤独,因为我们彼此都在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