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基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安宁疗护基地2023年通过评审成为中华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建设基地,并于2024年6月开始接收第一批学员。2024年通过评审成为浙江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实践基地,并于同年7月接收浙江省首批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实践学员。基地拥有规范的制度、雄厚的师资、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及实践范围包括安宁疗护病房、安宁共照病房、急诊、ICU、疼痛管理、伤口/造口专科、静脉治疗专科等多个科室,并开展坏消息告知、正念、哀伤辅导、巴林特小组、生死教育等工作坊,延伸至社区和居家照护实践等内容。基地层级督导和及时的反馈制度保障了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学员满意度。
1. 基地特色
(1) 率先开展哀伤护理,传播安宁疗护理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院在国内率先成立哀伤护理小组,后发展为哀伤护理委员会。委员会在美籍专家指导下,在全院开展哀伤护理、临终关怀理论的培训,并演练沟通交流、情绪管理等技巧,提升医护人员安宁疗护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2000年起,与浙江大学团委合作,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死教育、沟通技巧等临终关怀相关培训,并促进大学生志愿者与终末期患者结对,进行定期探访和陪伴,赢得了优秀社会服务奖项。2005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临终关怀制度”,2023年修订为“安宁疗护制度”,为安宁疗护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
(2) 多学科团队主导,开展全院安宁共照和社区联动服务
2018年起,为推进安宁疗护建设,组建多学科团队,成员包括疼痛、静疗、伤口造口、精神卫生等高级临床实践护士以及安宁疗护医生、精神卫生医生、营养师、中医师、康复师等。建立了患者入组标准和多学科协作流程,多学科团队与主诊团队共同开展症状管理、心理社会支持等工作,提高了安宁疗护的质量,并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全院医护人员的相关能力。2023年,成立了由医疗副院长牵头的安宁疗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快速推进了相关工作,与四季青社区卫生中心,泰康医养机构等开展联动服务。
(3) 开设安馨病房,全方位满足终末期患者需求
2020年,开设安宁疗护病房,收治终末期患者。病房布置温馨,配备齐全,除常规设备外,还有气垫床、体位垫、洗头装置等。组建了一支包括1名副主任医师和3名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的专业医护团队,根据患者需求制定精准方案,开展舒适照护、症状管理和心理社会支持,同时与多学科团队有效互动,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 严谨教学计划,满足学员学习需求
基地建立了多学科的带教小组,制定了完善教学计划,注重闭环管理。教学安排结合我院特色,补充磁性管理模式、疼痛评估工具等课程,安排学员在多科室参与照护。挖掘新技术、新项目分享,如巴林特小组、生死教育工作坊等。安排学员参与社区实践、居家照护等,学员满意度达99.5%以上。
2. 师资力量
基地师资团队由安宁疗护临床专家团队、资深临床护理教育团队及护理科研培训团队组成。所有师资均为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占30.9%, 80%的师资有国外进修和学习经历,均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工作经验。基地负责人是浙江省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学组组长,师资包括由肿瘤内科、麻醉科、精神卫生科、营养科、中医科、康复科、呼吸科、消化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合作团队,以及急诊和ICU的相关专业导师46人,其中一对一科研导师15人,13人具有硕士学位,7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2人具有中华护理学会师资培训证书。
3. 学员情况
我院第一批中华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学员共12人,来至全国7个省市,全部完成案例汇报和小讲课,推选1名优秀学员至中华护理学会,学员对基地满意度评价99.7分(全国平均分98.3),全国排名第4名。浙江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实践基地学员12人,全部通过毕业答辩,学员满意度评价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