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新晋妈妈产后只有60斤,被怀疑卵巢癌,最后发现竟然是因为营养不良!


新晋妈妈产后只有60斤,被怀疑卵巢癌,最后发现竟然是因为营养不良!
大健康2019-12-1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最近,全国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建设项目(GPS)全国首个标准化国家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正式建立。
对肿瘤患者来说,营养指导意味着什么?先来看两个病例:一位胰腺癌患者,手术三个月后暴瘦35斤,当地医院诊断他是癌症复发,最后发现竟然是因为营养不良;还有一位胃癌患者,手术前没有做营养评估,导致手术后发生多种并发症,伤口难愈合。
“在对中国住院肿瘤患者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患者营养风险率高达40.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兼肿瘤内科主任潘宏铭介绍。
胰腺癌手术后暴瘦35斤,不是复发是营养出了问题
我们一开始所说的两个病例都是潘宏铭主任团队接诊的病例。
那位胰腺癌患者是73岁的张大伯(化名)。张大伯是2017年被确诊胰腺癌中期并手术治疗,手术后3个月,张大伯体重下降35斤,伴有腹痛腹泻,一天要拉三四次肚子。
“我记得他身高180公分,但来就诊时体重只有58公斤,BMI(体重指数,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正常值在18.5到23.9之间)只有17.9,整个人非常消瘦、虚弱,”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潘勤回忆。
张大伯先生去当地医院复诊,医生高度怀疑他是胰腺癌复发,之后他慕名找到潘宏铭主任团队处确诊。
“我们查了 CT,他 没有明显复发迹象,但腹泻严重,所以怀疑问题是出在营养上。他的腹泻很可能是和手术后,消化道结构改变有关。”潘勤医生根据张大伯先生的情况,给他服用胰酶、肠道益生菌、口服营养补充剂、缓泻剂等,“3个月后,他的体重上升到62公斤,白蛋白维持稳定,腹泻情况也得到改善,人也精神了很多。”
如今,两年多过去,张大伯先生一直保持稳定的状态,恢复情况良好。
后来,张大伯先生的老伴也被确诊胰腺癌。
“患者在手术前,术后辅助化疗,复发后的放疗期间,都接受了规范的营养筛查与评估,积极治疗影响营养的相关症状,患者营养状况良好,体重维持稳定,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较好,没出现她老伴的情况。”潘勤说。
新晋宝妈被确诊癌症,最终发现竟是营养不良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营养干预应该在治疗之前就开始,要贯穿全程。而不是等手术或者放化疗后才去考虑。”
在潘宏铭主任看来,每一位住院的肿瘤患者,在明确治疗方案前,都要做营养筛查和评估。
“这关系到判断患者对手术是否耐受、伤口愈合的时间、是否容易引发并发症等各种问题。”
潘主任曾接诊过一位胃癌患者,对方在一家颇有名气的三甲医院做手术,手术前没有进行营养评估,而是直接开刀。
“做完手术后才发现,他的伤口难愈合 ,手术切口裂开,合并感染,最后只能从大腿处取15公分植皮。手术费用多花了20多万元元,关键是人受罪。”
在疾病治疗中,营养干预有多重要,潘宏铭主任感受最深。
徐女士(化名)是位新晋宝妈,生完孩子三个月后,脸部、下肢出现水肿。
“她进诊室时几乎是被抱进来的,161厘米的身高,体重只有32公斤,整个人瘦成了皮包骨,眼睛都睁不开了。”潘宏铭主任对这位病人印象深刻。
来找潘主任之前,徐女士(化名)女士去其他医院做过一系列检查:CT提示她的两侧卵巢结构不清,腹盆腔积液,肿瘤指标也超标。结论是,不排除卵巢癌。
“我仔细问了她的病史,当时就判断,她不是恶性肿瘤,而是严重的营养不良。正常人的白蛋白40克以上,她只有21克。而营养不良,也会引发肿瘤指标异常。”
徐女士(化名)女士为什么会营养不良呢?
潘主任问诊中了解到,她怀孕期间出现妊娠期糖尿病,所以一直节食,“节食过度,生完孩子后,又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所以拖延到这么严重。”
最后,徐女士(化名)女士接受了营养干预,通过调整日常饮食结构、营养指导和口服营养补充剂等,摄入能量逐步递增。一个月后,她的盆腔积液明显减少,肿瘤指标也恢复到正常;干预4个月后,体重增加了20多斤,水肿消失;如今,徐女士(化名)女士已经恢复健康,整个人也变得圆润漂亮起来。
住院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率高达40.2%
潘宏铭主任给出一组数据:在对中国住院肿瘤患者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患者营养风险率高达40.2%,营养不足率为28%,一半以上有营养风险的肿瘤患者未给予营养治疗。
潘勤说,这样的情况在基层医院尤其突出,她在一家基层医院做过调查,50位住院肿瘤患者中,47位都存在营养风险。
”肿瘤患者做完手术,以及放化疗后,很容易出现体重下降、胃口差、口腔黏膜炎等情况,这都极易造成营养风险,而营养风险会导致各种手术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等。“
为推动肿瘤内科、放疗科、肿瘤外科等相关科室肿瘤医务工作者对肿瘤营养治疗的重视,今年4月份,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联合CSCO放射肿瘤治疗专家委员会等多个分会共同发起“全国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建设项目(GPS)”。5月7日,邵逸夫医院率先在全国启动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建设。
据了解,2019年申请成为全国级指导中心的单位有31家,目前邵逸夫医院最先通过验收。该项目为期三年,拟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建设90到100家国家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并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约300家省(市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的建设。
潘勤详细解释了邵逸夫医院的肿瘤住院患者营养诊疗流程:肿瘤患者住院后,护士对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如果评分大于等于3分,则启动营养会诊,判断病人的营养风险、是否存在影响营养的症状、营养治疗是否有不良反应,给予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根据患者的进食情况给出营养建议,小于3分的住院患者1周后由护士再筛查评估,大于等于5分的患者1周后由营养科医生再筛查评估,住院患者定期进行集体宣教等。在营养干预阶段,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剂,同时查房时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宣教,包括如何如何指导病人的饮食,遇到问题怎么办等。
目前,邵逸夫医院入院患者接受营养风险筛查的比例达到100%, 有营养风险的肿瘤患者接受营养干预的比例达到50%以上。
“营养治疗不是辅助治疗,也不是支持治疗,是必须的治疗。对于肿瘤患者来说,给他们使用最好的治疗药物 ,但是吃不好,那肯定是不行的 。”潘宏铭主任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建设,让更多医务人员重视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及早发现有营养风险的肿瘤患者,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同时也让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通过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