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钱江晚报 生命尽头,一个没有答案的选择题

2016-06-02 3548


69岁老吴身患慢阻肺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年多,决定放弃治疗
孝顺儿子犹豫半年,最后选择尊重父亲意愿接他回家,父亲回家当晚安详离世

生命尽头,一个没有答案的选择题

本报记者 郑琪 本报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来源:钱江晚报 201662日 星期四 B10版 名医馆

  这两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护士们写的一封告别信,刷遍了朋友圈。

  这封告别信,是写给一位慢阻肺患者,69岁的老吴。

  一年多前,因病情加重,老吴住进了ICU,必须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半年前,他自己做出决定:放弃治疗,儿子揪心、纠结。这周一,尊重父亲意愿,儿子把父亲接回家中。当晚,老吴安详离世。

  生命的尽头,治还是不治?这是一个两难的生命考题。

  ICU护士们被老吴和儿子的选择所触动。他们很多人含泪将思念写进告别信。以下摘录其中几段,和大家讲讲老吴即将走到生命尽头那刻的一些琐事,寻找他做出决定背后的前因后果。

  一位重症老人

  做出的生命选择

  我们知道,今天的这一声再见,便是永远不见。

  老吴在这一住便是一年多,长期病痛的折磨,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但记忆中,从他进来到离开,没见他发过一次脾气、闹过一次别扭。淡淡然的脸上,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慈爱。路过3-2的床,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跟他挥挥手打声招呼。

  我们总希望你再呆一会儿,看起来就像永远不会走,每天路过都能叫你一声爷爷,自始至终。却不曾想过,你竟然做了这么一个果断的决定:放弃治疗。

  曦黎:今天把你送走,临走之前握了握你的手,你回予了我更大的力量。其实你是最强大的,做了这个决定,为家为儿子安排好了一件件事情,了却了一桩桩心愿,看着你那对世间一切了无牵挂的眼神,感受到了你想回到那个让你最温暖的地方的强烈的内心,那一刻,我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能默默在内心念道:老吴走好。

  小龙:不敢想象神志如此清醒的一个人,是如何勇敢地做出这样一个决定的。他一直很努力配合治疗,也很理解我们的工作。他的儿子每天早上六点半,雷打不动的过来喂早餐,擦身,偶尔做做,谁都可以做到,但他真的一直每天坚持。儿子的孝顺,家人的无微不至,老爷子的安静坚忍,都让我们很感慨。今天他的家人都来到了他的床边,我远远的看着,不敢靠近,因为不知道以什么身份过去跟他说说话,告个别。祝愿他好,天堂不会再有病痛。

  利利姐:他有一个每天早上亲力亲为给他料理生活的好儿子,有三个不离不弃的好姐妹,还有一个每次见到都会让他眼泪掉下来的80多岁老母亲。他气管切开带着呼吸机,一直坚强、努力地与病魔抗争。今天,他主动要求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他不是生活的弱者。清醒的患者需要多少勇气才能给自己做再也不会醒来的决定,有多少的无奈和不舍。

  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所以在老吴回去的时候,有多少人不敢再去打声招呼、叫声爷爷。就这样悄无声息,或许也是对老吴最后的尊重。

  (文中的曦黎、小龙、利利姐均为邵逸夫医院ICU护士)

  抗争了这么久

  老吴可能真累了吧

  昨天下午,钱江晚报记者去了老吴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呆过的地方。

  邵逸夫医院1号楼4楼,ICU,一共13个房间,28张床。整个病区安静、整洁,除了仪器发出规律的滴滴滴声,时不时还有医护人员和病人的轻声交谈声。一直走入左侧第3个房间,护士曦黎告诉钱报记者,这就是老吴曾躺了一年多的病床。

  一年多来,老吴起先只能靠经口气管插管连接着呼吸机呼吸,后来被气管切开。气管被切后,他虽能吃一些流质食物,但不能开口说话。

  老吴离开的时候,病情不算最坏。护士小龙说,如果靠着呼吸机,他也许还可以再活两三年。在最近的一次肺部感染之前,他每天下午,都会挣扎着下地走走。

  住在ICU的患者,住久了,会焦躁、出现幻觉,有时会叫喊、甚至拔管子,但老吴从来没有这样过。

  在护士茱萸的回忆里,老吴是个很平和、自律的患者,尽量不麻烦别人,很少提要求。只有吸痰时,才会招手让护士帮忙。

  对慢阻肺病人来说,吸痰过程非常痛苦。茱萸说,好比将手指插在喉咙里几分钟,再用力呼气。你会不断呛咳,感觉非常不舒服。而老吴每半个小时就要经历一次。

  茱萸说,老吴隔壁床住着的是一位脑中风患者,一直昏迷着。

  茱萸在钱报记者耳边说,每个晚上,老吴都要打镇静剂才能睡着。与病抗争了这么久,他可能真累了吧。

  尊重父亲的选择

  儿子接他回家

  老吴第一次提出放弃治疗,已是半年前的事,当时他与儿子商量,儿子没同意。

  半年来,老吴一而再地反复说着我想回家。儿子无奈多次找主管医生张舸谈话。最后一次谈话,是在上周日下午。

  还有没有好转,脱离呼吸机的机会?老吴儿子问。

  比较难了,病情很重。张医生答。

  医生还告知家属,老吴的治疗选择权在老吴自己和家人手上。

  那最后走的时候,父亲怎样不会痛苦?老吴儿子问。

  ……

  谈完,老吴儿子下定决心,周一接父亲回家。老吴知道后,整个人平静了。

  最后两天,是曦黎在照顾老吴。在医院最后一晚,她将床头柜里充好电的收音机递给老吴。他接去,并没有打开,而是随手放进了旁边的小篮子里,然后静静地躺着、想着。

  周一上午,儿子6点半就到ICU,照例给父亲擦身、泡脚。10点半,亲戚也来接老吴回家。在场的人都哭了,而老吴自己穿好衣服,和曦黎握手道别。

  曦黎说,她这辈子都没法忘记老吴那个淡然的眼神。我后来得知,回到家的当晚,老吴就走了。令人安慰的是,老吴走的时候很安详,就如同睡过去了,不痛苦。

  昨日,钱报记者给老吴的儿子打电话,想问问是什么触动他同意父亲的选择,这是一个并不容易的决定。他婉拒了采访。

  

  老吴的故事写完了,记者的眼泪不停滴在键盘上。生命的尽头,你会怎么选择?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但是,我们最终都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和生命告别。

追求生存时间还是生存质量

重症患者有选择权

  最新一季的《奇葩说》,讨论过一个沉重的话题:该不该鼓励绝症病人撑下去?

  采访的最后,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了ICU的医务人员。

  工作7年的护士茱萸说,住在ICU里的患者,大部分还是很想活下去的,主动提出放弃治疗,老吴是她遇见过的第一个。如果是亲人,我不忍心说不治,也舍不得。至少继续治下去,家就还在。

  另一位医生说,放弃治疗,老吴和儿子都是强者,需要很大勇气。如果是我的亲人,我觉得生命的质量比长短更加重要。但是面对病人,我会把选择权交给病人和家属。

  

  能否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至今在全球都充满争议。

  美国曾经有个很著名案例。2003年,植物人特丽依靠喂食管,已经存活了13年。关于要不要拔掉特丽的管子的争论,几乎震动了整个美国。最后,医生们按照法律的判决,镇定地拔掉了特丽赖以维生的喂食管。

  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权益高级合伙人、刑事部主任朱卫永律师说,常理下,对于追求生存时间还是生存质量,重症患者是有选择权的。从法律上来说,如果重症患者意识是清醒的,本人强烈要求放弃治疗或主动选择放弃治疗,这是他的权利,应该尊重他的意愿。如果患者无意识或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家属拔掉呼吸机等辅助医疗设备导致患者死亡,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