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发作性睡病患者最好不要从事驾驶、机械操作等工作


少年每天上一秒上课 下一秒就睡着
发作性睡病患者最好不要从事驾驶、机械操作等工作
来源:青年时报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 A09版 健康新闻
时报记者 纪含羽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想想看,有这样一群人,走着走着就能忽然睡着,开车等红绿灯的几十秒里就能去“会周公”,上课时瞬间倒下,开会时也当众打起呼噜。千万别觉得好笑,这可是一种病,医学上称为“发作性睡病”,得治。前两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力三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个15岁的少年,因为不可控制的“睡意来袭”,真当受了不少委屈。
从闭眼到睡着只要3分钟
今年读初三的15岁少年刘磊(化名)因为上课总是“贪睡”,两年里成绩持续下降,没少挨老师和家长批评,说是太懒惰。眼看着就要中考了,刘磊很苦恼,多次开展自我反省,可依旧不见效,在课堂上一到时间就中了魔似的睡着。
照这样睡下去怎么考好高中?班主任联系了刘磊的妈妈,说让她带去医院看看。这一看不要紧,竟然被查出是发作性睡病。
“少年反映,自己每次课堂上都得睡上15分钟,根本控制不住,真不是老师和家长认为的懒惰。根据他描述的情况,我初步判断他得的是发作性睡病。”张力三解释。
随后的病史描述中,张力三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孩子的妈妈说,有一次他从客厅走回卧室时,忽然间身子一软摔倒在地,就在摔倒前,他刚跟妈妈吵了架。这也是发作性睡病的典型症状。”
在做了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和白天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后,检查结果证实了张力三的判断,确实是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睡眠结构是异常的。在对刘磊的睡眠检测中,张力三发现了一些不正常的表现。“我们正常人从闭上眼睛到睡着一般是10分钟,患者3分钟就进入了睡眠。在白天的多次小睡检测中,我们发现,他从睡着到快速眼动期仅用了15分钟,连续3次都如此,而正常人需要90分钟才能进入这一睡眠状态。”
张力三介绍,发作性睡病的症状除了白天嗜睡之外,在兴奋、愤怒或大笑时,身体也会有发软的症状,甚至在入睡前或刚醒来后数分钟内,会感到不能讲话或无法活动,听到、感觉到或看到并不存在的东西。“刘磊和母亲吵架后情绪激动,发生摔倒的情况也是发作性睡病的一种表现。”张力三说。
调节生活方式更为重要
张力三告诉记者,他的专科门诊每年能确诊10例左右发作性睡病患者。
“这个病在国外的患病率为10万分之25-50,中国有明确报道的数据是10万分之3-10,按杭州市870万人口来计算,会有800多人患发作性睡病。然而,由于发作性睡病具有隐匿性,很多人对这个疾病不了解,也不以为然,所以诊出率很低,平均会被延迟诊断10年。所以,在杭州,真正患有这个病而没被检查出的,可能有2到3万人之多。”
目前能够被证实的是,发作性睡病与免疫系统和白细胞抗原表形有关。谈起治疗,张力三认为,药物治疗倒是其次,生活方式的调节才是首选方法。
“首先,患者要在晚上保证充足的睡眠,为白天的好精神打下基础。如果是学生,课间可以睡上一小会儿,这样在上课时就会有精神。”张力三说,“对于上班的工作者来说,如果工作时间比较规律,那么就可以选择固定的一到两个时间段小睡一会。如果工作不能固定,在重要的工作比如接待、开会发言之前,可以先睡一会,以保证在处理重要工作时不会犯困。”
他强调,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告诉刘磊和他妈妈,不妨将他的病情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老师了解后会创造机会给予他小睡时间。工作人员可以跟单位领导沟通,这样在避免被误解的同时,也能给予理解和支持。”
“如果非药物治疗得不到好转,也可以服用一些刺激中枢神经的药物。”张力三强调,患者最好不要从事驾驶、机械操作等方面的工作,以免发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