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谨忆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本报讯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接诊了一名熊姓患者,他站着就头痛难忍,躺下就一切正常,整整被折磨了两个月。辗转到邵逸夫医院的时候,熊先生已经被折磨得出现颅内出血、脑疝等症状。神经内科的吕文副主任医师、王谨主任医师经检查后判断,熊先生这种奇怪的头痛,叫自发性颅内低压,原因是“脑子漏水”了。
长期头痛是因为脑子漏水了
熊先生,43岁,上海人。两个月前,忽然感到头痛,而且痛得很奇怪:坐、站10分钟左右就出现。时间越长,痛得越厉害,但躺下后几分钟就能缓解。熊先生在当地医院住院了2次,都没找到病因,还是头痛。后来做了腰椎穿刺,发现脑压(颅内压)低到测不出,才知道是“自发性颅内低压”这个毛病导致的。
在上海、江苏的医院里治疗了一阵,却仍然没有好转,最后他转院到邵逸夫医院。
“我们的大脑和脊髓不是直接放在颅骨和脊柱内的,它们其实是漂浮在一个‘水囊’里,这个‘水囊’里的水就是脑脊液。”王谨主任医师说,如果“水囊”破裂,脑脊液因漏出而减少,压力降低,对大脑和脊髓的托浮作用就会减弱,脑组织会因为重力的关系下沉,导致和颅骨顶部相牵连的颅神经、硬脑膜等结构被往下牵拉,从而出现站立时头痛的症状;躺着的时候,脑组织又回到了原位,没有牵拉,所以就没有症状。
神经内科与麻醉科紧急讨论制订抢救方案,麻醉科田素明副主任医师连夜从家里赶到医院,给熊先生做了全麻下硬膜外血贴治疗。
“血贴就是用患者自身的血液当补丁,补在‘水囊’的漏点上,让它重新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脑脊液每天都会有新的产生,只要漏点补牢了,‘水囊’里的水位会慢慢复原的。”田素明医生说。
大幅度或经常剧烈活动,可能会诱使“水囊”破裂
自发性颅内低压的发生,与颅脑“水囊壁”(硬脊膜囊)发育欠佳、局部薄弱有关,但诱因往往是外界突然的剧烈撞击、大幅度运动、高强度的摩擦有关,导致脊膜的薄弱部位撕裂。邵逸夫医院最近接诊的低颅压病人,近四分之一的患者有明确的外伤诱因,比如撞击、大幅度动作等,而且患者身材都较为纤瘦。
一位30多岁的男性,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急刹车,脑袋受到猛烈冲击,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头痛;
一位女士,练瑜伽。一天,她练了一个需要大幅度伸展脊椎的体位,就是站着弯下腰,双腿笔直,胸口还要紧贴住膝盖上。练着练着,头痛了。
一位男性患者,在家里砍了一棵树,在弯腰扛树后,出现症状。
一位40岁左右女性,泰国旅游回来后觉得疲劳,叫人在后脖颈部到背部刮痧,结果把“水囊”刮破了。
一位银行年轻女白领,男友为表恩爱,给她做颈部按摩解乏,结果按得太用力,把女友的脊柱“水囊壁”也按破了,导致颅内低压头痛。
“不是每个人受到外力冲击都会造成脊膜破裂,但是知道自己有低颅压症的人,脊膜本身就比较薄弱,平时活动一定要注意动作和缓,不要大力按摩或活动后脖颈及脊柱部位。”王谨主任医师说。
链接:
邵逸夫医院低颅压诊疗中心从2007年开始采用靶向自体血贴治疗,至今已成功治疗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近300例,很多来自北京、上海、新疆、哈尔滨的患者也都慕名前来治疗,是亚洲治疗患者数量最大的中心。
所谓靶向自体血贴治疗,就是先明确脑脊液漏的位置,再在漏点附近做血贴治疗。漏点的寻找是通过脊髓造影实现的,腰穿时向“水囊”里注入少许造影剂,然后行CT或核磁扫描,如果有脑脊液漏的话,就可以看到相应部位同时有造影剂漏出。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会共同读片,判读是否存在脑脊液漏以及漏的部位。团队充分凝聚了神经内科、放射科、麻醉科、神经外科的力量,对于存在复杂并发症或重症患者也积累了较多诊治经验。目前邵逸夫医院自发性颅内低压相关临床研究已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放射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麻醉科杂志》以及国外SCI收录杂志,2009年以来分别获得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卫生厅课题项目资助。
提醒
l 出现直立位症状,如直立时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头晕等,要警惕自发性颅内低压。
l 自发性颅内低压可诊可治。若考虑为自发性颅内低压,要及时就诊,延误诊治可能发生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