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邵逸夫与他的“医疗梦”


比戏更精彩的是人生 一代影视传奇谢幕
追忆邵逸夫与他的“医疗梦”
见习记者 郭丽丽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本报讯 也许你不认识他,但你的身边肯定有一幢“逸夫楼”;也许你没有见过他,但你肯定听说过TVB。据香港无线电视新闻报道,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1月7日清晨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一个时代的影视大亨,一个无私奉献的慈善家。自1985年起,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对内地教育、医疗事业的捐助数以十亿计。
上个世纪80年代,邵逸夫捐资1亿人民币建造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从那之后,他和医院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比戏更精彩的是人生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他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1925年,邵逸夫和兄长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这也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1957年,邵逸夫回港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发展他的电影事业。
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TVB)成立,邵逸夫是创办公司董事之一。1971年,邵氏(香港)成为上市公司。1980年,邵逸夫出任TVB(香港无线电视)董事局主席。
据外界估算,邵逸夫个人总资产超过了200亿港币,收入主要来自邵氏电影和TVB两个王国。
邵逸夫“大慈善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逾4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第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2008年,邵逸夫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
浙江独有的 “邵医模式”
在众多邵逸夫先生在内地捐赠的项目中,不得不提的是,唯一一家公立医院,也是内地捐资最大的项目,那便是邵逸夫医院。在邵老先生心里,一直有一个“医疗梦”,希望在祖国建造一所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设备一流、服务一流的公立医院,而这个美丽的梦最终在家乡浙江“落户”。
上世纪80年代,邵逸夫先生向浙江省政府捐资1亿元(7000万港元),要求以西方管理理念与运营模式在杭州建造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公立医院。
起初,他想把医院建在浙一和浙二之间,但浙一附近的小营巷里的“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是历史遗迹不能改建,他最终将地址圈定在庆春路上。
1989年10月31日,由邵逸夫先生捐资、浙江省政府配套,以邵逸夫先生名字命名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原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正式破土动工。
1994年5月2日,邵逸夫医院正式开业运行,与生俱来的法人治理机构与美国式的管理印记让这所医院“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从建院起,邵逸夫就牵头将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专家和管理团队引入内地,最初五年,从院长到各个科室及行政部门的领导都由美方人员担任。
“我们医院的牙科、微创之所以这么好,就得益于此。”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
此外,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不滥用抗生素、一人一诊室等一整套现代化医疗管理机制,成就了今日独树一帜的“邵医模式”,而这样的模式,正不断地被国内很多大医院复制。
“邵逸夫不只是捐了钱建立了医院,更关键的是他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引进了国内。”蔡秀军在悼念邵逸夫时说,邵逸夫医院将一直恪守邵逸夫先生要求的 “四个一流”。
和蔼老人三访邵医
邵逸夫先生,曾3次莅临医院,第一次是1994年5月2日医院开院典礼。
原邵逸夫医院放射科主任章士正,回忆起初次见到邵逸夫先生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院庆典礼结束后,邵先生参观了我们放射科,他一边走我一边跟他做介绍。”章士正说,当时放射科装备了整套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放射设备,这也是该公司第一次在国内医院装了如此完整的设备。
章士正说,邵逸夫认真听他讲解,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笑容,频频点头表示认可。从他珍藏着几张当时与邵逸夫的合照中不难发现,邵老先生专注、满意的笑容。
“今天早上在网上看到邵先生去世的消息,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很可惜。”章士正如是说。
第二次,是2000年夏天,邵逸夫亲自到医院视察员工的宿舍生活条件。
邵逸夫医院门诊护士长顾跃英就是第一批入住集体宿舍的员工,她住在三楼,面积90方的三室一厅,木质地板、独立浴室,环境较建院初期有了很大的提升。
2000年8月的一天,顾跃英临时接到领导的通知要回家一趟。当时,她以为要卫生检查,就急急忙忙地跑回家。从窗口往下看,她看到一群人朝自己家的方向走来,人群中还有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仔细一看,原来是邵逸夫先生。
邵逸夫坐着轮椅,搭电梯到三楼,到了顾跃英家门口,他便站起身来,走进了门。
顾跃英回忆说,邵逸夫那天穿着一件非常普通的长袖T恤,说话声音不高,还略带宁波口音。老先生四处转了转,十几分钟的时间,一直跟她话家常。
“我当时手忙脚乱,连水都没有给他倒。”顾跃英说,1994年建院的时候,远远看过邵老先生上台发言,没能近距离跟他说上话。这次,这位传奇老人,在94高龄的时候到她家“串门”,让她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听到邵逸夫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心情挺沉痛的。他慈善的精神、爱国的精神值得传承,我们永远都会记住他的。”顾跃英如是说。
2004年4月30日,邵逸夫医院建院十周年,邵逸夫先生曾与夫人一起来到邵逸夫医院。看到邵逸夫医院经过10年的发展在医院运营的各方面成绩斐然,他很高兴。这也是邵逸夫最后一次来到医院。
新闻链接
107岁邵逸夫长寿密码
古语说“大德必得其寿”。“大慈善家”邵逸夫是迄今为止最长寿的一位富豪,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命机能。活了107岁,他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变迁。矍铄的老人到底有哪些长寿的秘诀?
养生三宝:工作、动动和笑笑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TVB影视剧的再经典不过的一句台词。邵逸夫就很认同这句话。他曾说过,勤奋工作、笑口常开以及每天练功是养生三大法宝。
影视业工作令他痴迷,“工作是我最大的乐趣,只有坚持工作才能使人长寿”。年轻时,他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中午小睡1小时,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工作。古稀之年,他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精力旺盛。90岁时,他也每天上班,从不怠惰。
此外,他还爱看电视电影,尤其喜欢以搞笑闻名的短剧《憨豆先生》,看到好笑处常笑得合不拢嘴。
香港坊间还盛传,邵逸夫先生精通气功,是大内高手。据说,他30多岁开始修习多门派气功,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一小时,功夫了得,“练到盘膝而坐、凌空腾起离地四五寸”。
邵逸夫说过,坚持每天练功、打太极、游泳、散步,对健康很有益。
此前香港媒体还曾报道,邵逸夫的养生之道和其他寿星有些不同。他曾向香港特首曾荫权传授秘诀:每晚睡前躺在床上,脚掌前后、左右摆动64次,还要转64圈。
食补有方:少油、少糖和少肉
熟知邵逸夫的人透露,他长寿的秘密还归功于生活规律、食补有方。
不赌钱,不喝酒,不做不正常的事。这个“三不做”是邵逸夫的另一个养生之道。他解释,所谓不正常的事,就是过于刺激、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事。每天除了以走路来代替运动之外,他还要读报1小时左右,每年出门旅行一次。
另外,六叔饮食合理,从不挑食,但也不暴饮暴食,少油、少肉、少糖。有人说,邵逸夫爱用人参进补。40多岁后,每天都要服食少量上等野山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