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旷世逸夫

2014-01-08 21546


旷世逸夫

来源:杭州日报201418日星期三 B6版 文化新闻

201417日凌晨655分,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在家中去世,享年107岁。

中国式生意人的榜样

  文 吴卓平

  邵逸夫在香港,人称六叔。

  他祖籍浙江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共有8人,由于排行第六,所以邵逸夫被香港娱乐圈尊称为“六叔”。

  六叔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富于创造的一生。他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了邵氏、无线两个影视帝国,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喜闻乐见的影视剧作品,捧红了许多广受欢迎的明星,兴建了数以千计的逸夫楼,为团结群众、陶冶群众、教育群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晚年,还以107岁的高龄为全世界上市公司主席做出了养生榜样——

  据蔡澜回忆,盛年时,邵逸夫一天只睡五个小时。七十岁时还有四十岁时的容貌,八十几岁还能担任上市公司主席。这么多年来,清瘦的六叔总会坐在轮椅上,出现在TVB(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台庆晚会上,左右相伴的,是一个个如花似玉的港姐,他还总喜欢拉着港姐们的手开玩笑:“你好白净”。

  六叔似乎永远也不会老,在他面前,时间凝固了。人们惊诧于他漫长一生的风景,几乎经历过所有的娱乐年代,也几乎影响了所有的时代,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时装到古装,从黄梅到武侠,从电影到电视,从电影摄影师到影院老板再到制片人……他几乎是香港娱乐圈最有权力的人。

  当然,有人会说,他是娱乐界凶残的大鳄,他与同行是冤家对头,他的公司出了名的对待员工锱铢必究。有一次,邵逸夫甚至拒绝了一名剧务要20元钱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工作人员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只要一毛钱一个。但人们也给予他高度评价,称他为中国富豪的“道德标杆”。每一个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邵逸夫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捐出过亿的资金。他常说,“人们都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

  在地图软件上输入“逸夫楼”,你可以发现,代表建筑位置的红点密密麻麻地遍布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后,网友们在微博上热议“那些年,我们上过课的逸夫楼”……

  这么多年来,学生们在他捐赠的教学楼内朗读诗文,在他捐赠的大学图书馆内熬夜苦读,在他捐赠的一座座逸夫楼前拍摄毕业照。密密麻麻的小红点汇聚起来的,是伟大的人格力量,而这,远比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打理公司时极为小气,慈善事业上却极为大方,这或许就是老派生意人的条理明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生意就是生意,慈善则是慈善。

  也正因为如此,有人称他为大娱乐家,更有人称他为大慈善家……但他从来不要这个虚头巴脑的称号,从来都只说:“我只是一个生意人。”

  2011年,邵逸夫以86亿元卖掉了他一生创立的TVB,做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笔生意。三年之后,17日的早上,他驾鹤西去。

  他这一生,行事周到有致,从没有辜负任何人,也没有一处不合于礼仪规范,更不见有什么荒唐事爆出来,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完美的中国式生意人的榜样,做了一辈子只赚不赔的生意,既精明利害,又讲究人情。

  他的离去,在意料之内,也在意之外,在时间之内,也在时间之外。而人们之所以震动莫名,因为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些永难恢复的东西和回忆。

  六叔,走好!

他的慈善之路

  ● 总捐款额超过32亿港元

  1973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每年大额捐赠给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事业。2008年,邵逸夫获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迄今邵逸夫累积向内地捐赠款物达25亿港元。

  ● 资助教育项目近5000个 全国遍布“逸夫楼”

  1985年起:邵逸夫资助内地教育,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包括50所大学。以“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

  ● 捐助灾区四川地震捐1亿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重建学校。

  2013年:邵逸夫夫妇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 设立“东方诺贝尔”邵逸夫奖

  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盖的。

他的传奇人生

  邵逸夫(19071119),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祖籍浙江宁波。父亲邵玉轩是旧上海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逸夫还在上中学时,上海剧院“笑舞台”因无力还债,邵玉轩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剧院。邵醉翁走通俗路线,大演武侠戏,受到民众的欢迎。

  1923年,邵家败落。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全部投身娱乐圈,并弃本名而改别号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长兄邵醉翁成立了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1924年出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获得极大成功。

  邵逸夫勤奋又肯钻硏,从摄影、编剧到导演,电影制片各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先后购入多间戏院。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时代。

  1937年,邵氏在东南亚各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可是抗战开始,邵氏被迫关门了事。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以50岁年纪为开辟事业新天地而搏命。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此后,邵氏电影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200多个发行网点,风靡亚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等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1967年,邵逸夫创建香港无线电视(TVB),成为香港大众文化的标志。

  1971年,TVB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乃至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这个训练班。

  1980年后,邵逸夫出任TVB执行董事,至201011日,卸任TVB行政主席职务,只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由79岁的“六婶”方逸华正式执掌大旗,掌管这间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

  2007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的“世纪影坛成就大奖”。

  邵逸夫叱咤影视圈和商界八十载,除了拥有邵氏兄弟和TVB两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物业,保守估计其私人资产值超过一百亿港元。

  20113月,邵逸夫将所持的26%控股股权,连同新界清水湾地皮,以86亿港元售给李嘉诚密友、有“壳王”之称的富豪陈国强。标志TVB40年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

  家乡的怀念

  浙江大学是邵逸夫捐赠项目最多的国内学校,邵逸夫医院是杭州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医院——对于家乡的教育、医疗事业,老先生倾注了更多的情感——

昨天,浙江大学杭州校友会纪念邵先生

那些年,我们上过课的逸夫楼

  记者 方秀芬通讯员 周炜

  80多岁的老人,精力充沛。跟他旅游,可累人了。夜里12点以前,他会把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口,早上六七点就登上专机出发了。他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到内地旅游,无论到哪个地方,只吃自助餐。当地省市领导的陪同和宴请,他统统谢绝。

  ——和邵逸夫有近30年交往的浙大前党委书记张俊生回忆

  “众生扰扰,浊世颠倒,邵公于中作佛,慈善楷模,商界师表。愿邵公速速而去,去去就来。”这是浙江大学杭州校友会发出的悼念之词。

  不仅杭州,加拿大、美国、北京等各地校友会都发出了饱含深情的悼词。

  浙大校长助理张美凤曾担任浙大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她说,浙江大学是接受邵先生捐赠最多的国内学校,无论是项目数或捐赠款额。也许因为,邵先生是浙江宁波人,对于家乡的教育,他有特别的感情。

  在浙江的第一个捐赠项目,便是浙大玉泉校区的逸夫科学馆,那是1985年,捐赠金额是1000万港币。

  随后的28年,浙大接受了邵先生7个批次8个捐赠项目,接受捐款总额达3.1亿港元和400万美元。最新的一个项目去年刚谈成,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邵逸夫医疗中心(在建),金额2亿港元。

  其实,在浙大的四个校区中,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就有逸夫科学馆、玉泉校区逸夫体育馆、华家池校区邵逸夫体育馆、逸夫工商楼、逸夫艺术中心楼、逸夫科教楼、邵逸夫医院。

  所有的项目都用于教学和科研。浙大学子都在邵逸夫捐赠的建筑里读书、学习过。

  “从邵逸夫先生身上,学生学到了一种精神:成功后回馈社会,全力支持教育事业。”这种精神影响深远。张美凤说,目前来看,浙大校友对母校的捐赠也是大手笔的。

昨天,邵逸夫医院举行悼念仪式

他说:在杭州建造一所现代化

国际化的公立医院吧

  记者 余敏通讯员 王家玲 周素琴

  2000年,我住在医院宿舍。一天下午,我接到通知,说邵先生要来我家参观。很紧张,很激动。邵先生瘦瘦的,穿着一件T裇。他问我工作几年了,平时忙不忙,还参观了我的卧室、客厅、厨房,感觉他特别和蔼。

  ——邵逸夫医院门诊护士长顾跃英回忆

  昨天一大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院长接到了香港的来电。当天,在中层干部会议上,医院举行了简短的悼念仪式。

  蔡院长说,邵先生对医院的建立有重大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邵逸夫向浙江省政府捐资1亿元(7000万港元),要求以西方管理模式在杭州建造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公立医院。19891031日,邵逸夫医院破土动工。199452日,医院开业。

  “当年邵先生有个亲戚,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看病,感觉很好。通过他的牵线,我们和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蔡院长说,建院前5年,美国的医院管理专家和医学专家参与了医院的行政管理、医疗和教学工作,这让邵逸夫医院在国内的公立医院中独树一帜,奠定了“邵医模式”。

  对病人来说,“邵医模式”的这几条影响力最大: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诊室、建立入院准备中心。

  邵逸夫医院是国内首家“门诊不输液”医院,“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医学的基本原则。“病房不加床”让每一位住院病人获得同等条件的医疗服务。“一人一诊室”体现对病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入院准备中心”让病人在住院手术前就完成各项检查,减少候床和等待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这些管理理念,都是当年从西方国家学来,如今正在被国内很多大医院复制。

  邵逸夫本人三次来过医院。近几年,他委托香港邵氏基金会每年定期出席邵逸夫医院董事会,对医院发展依然十分关注。

他的影视王国

邵氏出品 必属佳片

  记者 廖旭钢

  从电影产业的角度出发,唯一能与好莱坞制作模式相提并论的,只有香港电影——制作周期短,资金投入小,团队成员少而精干且个个都是多面手,出产的电影都能卖大价钱。美国人打破脑袋都想不通,这么个家庭作坊式的运作模式,怎么能做到打遍全亚洲无敌手的?

  尽管邵氏电影并没有经历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邵氏于1987年完全停产电影),但人们公认,直到今天,香港电影的运作模式,一大批成名编剧和通俗文学作家,绝大多数电影电视明星,以及众多代表性香港电影人,都与邵氏有关。

  有意思的是,邵逸夫虽被视为香港电影鼻祖,但在圈内,他也是出了名的“铁公鸡”——六叔可以为区区一万美金,将李小龙拱手推给嘉禾,导致后者迅速从小公司膨胀到与邵氏双雄并举的程度;他会一掷千金构建香港第一个电影拍摄基地邵氏影城,却不想提高哪怕一线明星的待遇;他能长时间容忍胡金铨那样的“败家子”导演,却也同时逼迫剧组里的每一个人身兼数职。他的每一部影片片尾处都牛皮哄哄地打上“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承诺,但也有曾经的超级明星狄龙晚年的窘迫……

  邵氏给香港电影留下的遗产太多太多了——六叔敢在手头没多少钱的时候独下南洋,也敢在特殊的年月叩响内地的大门,为香港电影打下一片基业;没有邵氏的那几年冷板凳,吴宇森也拍不出《英雄本色》,倪匡和古龙也坐不上金牌编剧的宝座;少了邵氏,周润发只是个茶楼小弟,更没有后来的“无线五虎将”和“四大天王”。能让全球这么多华人坐进世界各地的电影院,看着那些古装的、武侠的、宫廷的、草莽的、黄梅戏的电影,产生巨大的民族归属感,邵氏居功至伟。

  这是一个“小气”的男人,却下了一盘很大的棋。他有冒险的勇气,也懂得把钱花在最该去的地方。他活了一百多年,前无古人,或许,也难以超越。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