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外科“三巨头”解读“柳叶刀”如何延长我们的寿命


普外科三大团队带头人郑树森、蔡秀军、梁廷波,亮相升级版名医公开课
我省外科“三巨头”解读
“柳叶刀”如何延长我们的寿命
来源:钱江晚报 2013年9月9日星期一 A10 科教生命
本报记者 王蕊本报通讯员 陈旭东 方序 王家铃
升级版的“名医公开课”,开张了。首先来亮相的国家队是我省最牛普外科,分别来自浙大一院、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三位学科带头人,分别是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浙医二院副院长梁廷波教授,今天,他们一起来说说不一样的手术刀。
喜欢玩“手游”的人可能记得,有一款“疯狂外科医生”的游戏,风靡一时。玩家在游戏中,能过足当外科医生的瘾。闯关的内容是为受到意外伤害的患者处理伤口,属于“重口味”游戏。而现实中在病人身体指定位置切开,或者锯一块骨头,或者用镊子夹走身体里的玻璃碎片,靠的不仅仅是“稳准狠”——还是让专家来给我们细细解读吧。
郑树森:给身体换零件不再是梦想
现代外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消毒、麻醉、止血、输血等技术的产生和进步,也是那时候开始,外科医生的梦想从“哪里坏了切哪里”,逐渐转向“哪个零件坏了就换一个”,如今,这个梦想已经走向现实。
人体就是一部无比精密复杂的仪器,一个零件坏掉,这一环“卡住”,往往造成全系统的瘫痪。肝脏、心脏、肾脏,就是这样的关键零件。
现在,肾脏移植人生存可以长达20多年,心脏移植人也能达到十几年,肝脏移植因其难度巨大,近年来才有突破。
与国外不同,中国有0.9亿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数据表明,我国肝癌患者80%有乙肝史。早时,肝癌让人谈之色变,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而现在,早诊早治,肝移植技术日臻成熟,成了挽救肝癌、肝硬化患者的“稻草”。
浙江大学附属一院的外科,以肝移植技术为特色,带动了肝胆胰外科、介入外科的发展。在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在6号楼有8层楼,380多张床位,属于外科的”航母”。
肝癌病人能不能做肝移植?医生们遭遇的瓶颈,是移植的标准问题。1996年后的世界标准是”米兰标准”:直径5厘米以下的肝癌可以做肝移植。
按照这个标准,很多中国人失去做肝移植手术的机会。经过反复的实验室研究,加上多年临床经验,我们提出“杭州标准”:肝肿瘤直径8厘米以下就可以肝移植;如果超过8厘米,但如果甲胎蛋白水平低于400ng/mL,病理切片显示肿瘤属于中或高分化的,也可以做肝移植手术。
这个标准,目前得到了国际移植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20年来,我们团队完成了1365例肝移植,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个数量、质量都是很有名的。
蔡秀军:我们要让刀疤缩小再缩小
有些外科医生,诙谐地自诩为“刀客”,因为他们所有的操作,都依靠一把“柳叶刀”。而因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柳叶刀”,也在更新换代。
传统的柳叶刀,是一柄不同形状、大小的刀片。而现在,有电刀、微波刀、超声波刀及激光刀等多种。
高频电刀是利用高频的电流,接触组织时因为有强大电阻而产生高温,来切割组织,凝固血管,在外科普遍使用。
激光“刀”,利用强激光束对病灶施行凝固、气化和切割,在气化切割组织的同时,还能止血。
同理,超声“刀”即利用超声进行切割。由于是利用光线和超声,患者感染机会少,出血少,手术的深度及宽度更可控,对周围健康组织损伤小。
更为神奇的是,最近,英国伦敦大学一位博士发明了能鉴癌的手术刀“iKnife”。一旦接触到组织,它能在一秒钟内告诉医生,细胞是健康的还是病变的。
有些新武器,可以直接通过黄豆大的小孔进入腹腔,受到微创外科医生的青睐。
微创手术,就像孙悟空悄悄钻进了肚皮,“哪里不对治哪里”。睡一觉醒来,肚皮上两三个黄豆大的小疤痕,根本不像做过大手术。
我们的微创团队已将微创技术成功应用于肝癌、胰腺癌、胆囊癌、肠癌、胃癌等多项疾病的治疗中。作为学科带头人,保持着个人国际上微创肝脏切除最大的病例数记录。如今邵逸夫医院已成为国内微创外科领域的领军者,腔镜手术量占总手术量的50~60%,多项技术和手术方式国内首创。
像阑尾炎和胆结石切除这样的普通手术,在邵逸夫医院可以100%微创,5分钟即可完成,大部分人当天可以出院,手术之后老母鸡也不用补了。微创就是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的打击。我自己就特别怕痛,要是打针,我会紧张得跳起来。我做医生,就想让我的病人尽量无痛,“舒服”地做手术。
不少八九十岁的老人家,身体底子本来就不好,开腹手术承受不住,微创可能就更好。浙江人老龄化发展,这样的需求很可能变成“基本需要”。
梁廷波:凶险胰腺炎爱上“嗜肉”人
生活条件变好,吃得好吃得油,甚至暴饮暴食,胰腺就受不了,肠道也受不了。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从以前少见疾病变为常见疾病,肠癌也增多了。
218斤的小伙子吕明(化名),身高186厘米,膀大腰圆,爱吃肉。每年夏天,他就像过暑假一样,都要来住院一段时间。原因,就是他屡次发作的慢性胰腺炎。
像吕明这样的小年轻,如果化验血液,血脂比不少老年人还要高。血液里的脂肪太多,粘稠的血液循环减慢,胰腺在排胰液时,就可能胰腺腺泡破裂,“漏出来”的胰液可能就把胰腺自身“消化”了,说起来很吓人,这就是很多人出现急性胰腺炎的原因。研究发现,肥胖者罹患胰腺炎,病情会比其他人更为严重。
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达到40%~50%。而慢性胰腺炎,近年来已经成为胰腺癌的原因之一。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一方面是因为难以早起发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发现以后很难手术治疗。因为人的胰脏深藏在腹部深处,而且跟十二指肠、肝脏、胆管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几乎是唇齿相依,胰脏背后又有一根非常重要的静脉血管,破坏了人就会没命。要做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牵连很多器官,还要重新连接重建起来,让消化道继续发挥功能,对很多外科医生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我们创新了很多手术的技术和方法,80%胰腺癌患者,能得到根治性切除,对患者来说,能手术就意味着有了延长生命的希望,这在国内和国际上处于领先。医院多年来对患者进行了调查随访,以往没机会做手术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从以前的平均5.6个月,平均延长到15个月。
所以,高水平的医生,有很多独门绝技。
在浙医二院外科发展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医生,如上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中国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术的余文光教授,上世纪90年代末解决了胰漏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彭淑牖教授,以及在胰腺病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吴育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