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院士强调:心血管疾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2012-08-10 3103



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加盟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

院士强调:心血管疾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来源:生活与健康  201289日 星期三 A2版 生活万象


     8月2,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正式受聘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名誉主任。聘任典礼上,他为全院的医生开课演讲,结束后又对一疑难病例进行了手术。今后这样的培训和疑难病诊治会定期举行。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傅国胜教授说,葛院士的加盟将促进和推动邵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帮助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的综合诊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
   
在我国,每年有260万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每小时就有30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傅国胜教授说,希望借葛院士此次手术的病例,给大家敲响警钟。 
    32
岁的张明(化名)是名程序员,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总是窝在电脑前,经常熬夜,工作或游戏时必和烟、碳酸饮料为伍,很少运动,身形肥胖,年纪轻轻就患有糖尿病。不过,他从未在意,已成生活常态。
    
张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因胸痛2小时入院,心电图呈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造影示:冠脉弥漫病变,前降支近端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急诊介入手术开通前降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张明胸痛缓解。此次葛院士帮他开通右冠状动脉,基本上达到完全血运重建。
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张明的心脏血管病变弥漫,需要长期强化冠心病药物治疗,长期心内科随访。接诊的医生感叹,如此年轻的患者,血管呈现弥漫病变,不多见。32岁的年轻男性尚未生育,将来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药物治疗,让人很痛心。

 
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葛院士说,心血管疾病是个富贵病,欧美国家发生的多,但随着我们国家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直线上升,现在我们看到有20几岁的心肌梗死,40岁就装了支架,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像张明这样的病人,抽烟、熬夜、缺乏锻炼,长期精神紧张,种种危险因素都在他身体里埋下定时炸弹
傅国胜教授则强调了戒烟的重要性。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损坏动脉内壁,加重心肌缺氧等,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大,已戒烟的人比从未吸烟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因此要远离吸烟这个风险因素。    
  “
对于心血管疾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为此,要注意控制好危险因素,比如:戒烟、降压、降脂、降胆固醇等,从疾病的源头上阻断疾病的发生。” 葛院士说。

相关背景
葛均波现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
葛均波为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学术界被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
本报记者 陆桂芳 通讯员 王家铃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