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做了十多次胃镜五次肠镜 终于确诊:肠易激综合征

2012-06-28 6841


做了十多次胃镜五次肠镜

终于确诊:肠易激综合征

很多人有这种病 也是查来查去查不出

来源:都市快报 2012627 星期三 D8版健康金周讯

/

做胃镜和肠镜,一般人做上一次都觉得很痛苦,刘女士却前前后后做了十多次胃镜,五次肠镜,只为了确诊自己的病。现在,她终于找到了答案——她患了肠易激综合征。

 

做过10多次胃镜5次肠镜

她还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女士今年50岁,15年来,她经常腹痛、腹泻或者便秘,到很多医院检查过,做了十多次胃镜,五次肠镜,可就是没有查出病因。因为老是想拉肚子,她出趟门都很难,因为一想到要出门,肚子就不舒服,就想跑厕所。

不过为了查清病因,她经常往医院跑,多的时候一星期跑几次医院,到处求治,喝了差不多一屋子的中药西药。可查了这么多次,医生都没发现她的胃肠有什么病变。于是,刘女士开始东想西想,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癌,因为还是早期一直没被排查出来。

整天担着心事,刘女士觉得这肠胃更不舒服了。辗转来到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她挂了戴宁主任的专家门诊。

戴主任仔细看了她多次的胃镜肠镜检查结果,脏器的确没有实质性病变。根据她描述的症状,戴主任觉得她是患了肠易激综合征。换句话说,就是她的肠比别人敏感,更容易受刺激,吃某种食物或者遭遇寒冷刺激时,肠道就会发生痉挛等情况,刘女士常常腹痛,也是这个原因。

 

 

肠胃跟情绪的关系很大

心理问题解决了病也轻了

知道了病因后,戴主任让刘女士准备一本生活日记,每次吃了什么食物或者受到什么外界刺激后会腹痛或者腹泻都记录下来,下次尽量少碰这类食物或者注意周遭环境温度的变化。结果刘女士发现,一些含糖量比较高的水果、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食品以及奶制品她吃了比较容易发病,另外,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直接食用也会造成她腹痛。于是,戴主任就提醒她少吃这类东西。

戴主任还跟刘女士详细谈了她担心的一些问题,比如这种病会不会引发癌症等。戴主任告诉她,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疾病,不会引发癌症,也不会影响人的寿命。因此,不用整天生活在恐慌中。另外,她也跟刘女士讲明白,这种病不能治愈,就像糖尿病一样,只能通过饮食调节等改善病情。而老是呆在家里也不好,应该多出去走走,既锻炼身体,又放松心情。

这么一番长谈后,刘女士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心情好很多,经常出去散步,感觉症状也没那么严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现在药也不用怎么吃了。

戴主任说,因为情绪对肠胃的影响很大,脑子和胃肠之间有条通路,情绪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肠道的蠕动,所以很多人一紧张就会想拉肚子,高考前来看胃肠疾病的学生也特别多。

 

【医生做科普】

有这些症状

很有可能得了肠易激综合征

 

戴主任说,门诊有太多像刘女士这样的例子。戴主任提醒,有以下症状的病人,要考虑自己可能是得了肠易激综合征(以往称之为过敏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等):有长期的(至少半年以上)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并且经过医院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或肠镜检查仅有轻度结肠炎的病人,

 

在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约30%的就诊患者是肠易激综合征,而且其中90%不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50%的人认为自己很可能生了某种癌症。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疾病,这类病人经常会有腹部不适或疼痛,但反复检查又查不出有什么病,就像刘女士那样。有些病人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硬硬的“肿块”,部分还有压痛,于是更加紧张,以为长了肿瘤。其实这些“肿块”不是真正的肿块,多为痉挛的肠管。

建议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去听听讲座

学学自我调养

戴主任深感普及肠易激综合征这种病的相关知识的重要性。肠易激综合症缺乏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和生化异常的标志。诊治比较复杂,需要全面了解病人的生活方式,治疗时又要做好每个人的心理工作,每个人的诊治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在门诊,医生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去做科普宣传。如果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自己的病有所了解,完全可以自己治疗调养,也不用到处做检查,不用乱担心自己生了癌,这样既方便病人,也节约医疗资源。

 

本着这种想法,邵逸夫医院成立了胃肠疾病认知和行为干预指导中心,宣教的的主题之一就是肠易激综合征,定期举办讲座,集中介绍这种疾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如果想要多了解这种疾病的饮食调养方法等相关信息,她建议大家多来听听中心的讲座。目前已经确定的两次免费讲座的时间分别定为7885的上午9点到11点,地点在庆春东路3号邵逸夫医院2号楼2楼报告厅,主讲人为戴宁(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邓燕勇(主治医师)、龙艳芹(医学博士)和盛菊芳(主管护士)。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