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骨科手术 申报国家专利


本报讯 52岁的何女士三楼摔落,腰椎骨折,面临瘫痪。昨日记者亲历了医生给她做的腰椎骨折修复手术。据悉,像这样的手术已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的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范顺武说,这个手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常规手术,各个医院都能开展。
昨日8点50分,记者换上手术服,带上了口罩,来到15号手术室,这台神奇的手术就将在这里进行。
“这个手术有很多器械都是我们自创特配的,目的是为了省下3小时手术时间。”护士在一旁准备器械,一旁骨科专家范顺武教授已整装上阵。他拿起何女士的X光片,告诉记者:“你看,腰椎第二节骨折了,碎骨压在神经上,我们今天就是要拿出碎骨,再植入新的植骨块,最后用钢板重新固定。她就可以像平常人一样生活了。”
9点10分,何女士已完全麻醉,范医师在她前侧腰部位做了个记号,“从这里开进去,以前至少要切开30到40厘米,现在我们可以缩短一半。”
“修复腰椎,从背后开进去不是更方便吗?为什么要从前面腹部进去呢?”见记者有些不解,范主任解释道:“这样做,病人以后的生活质 量会高得多。”
9点15分,手术正式开始。范主任主刀,两位医生前后配合,手脚麻利。不足5分钟,记者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医生的手已撩开脂肪、肌肉,“看,这就是骨折的这段腰椎骨了。”医生找到了目标,钳子夹住动脉,刚要涌出来的血即刻被止住了。
“硬的就是腰椎,下面白色软软的就是腰椎尖盘,我们要把这些都清除掉,换上钛笼。”手术顺利进行。不紧不慢之间,范主任已一块接一块地把受伤的腰椎骨清除掉了,很快护士的托盘里就多了很多碎骨。“喏,这块就是压迫到脊椎神经的那块骨头。”取出最后一块断骨后,范主任说。接下来的就是填入替代腰椎的钛笼,加上钢板。我看到的范主任非常熟练,在钢板上拧上了4颗3厘米长的钛金属螺丝,最后缝合。
10点35分,手术结束。前后只花了一个半小时,出血只有300毫升。而通常这样的手术需耗时4~5小时,出血量会达到1000毫升以上。
目前,这项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改良技术已经被中国骨科权威杂志《中华骨科杂志》编入骨科教程,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