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造国内首个全流程移动智慧医疗服务系统,将“信息多跑路,病人少跑路”的理念贯穿于“院前、院中、院后”,形成“掌上”就医矩阵,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设置号源,分时段预约,精确到分;开发线上智能问诊和导诊分诊系统,“候诊即问诊”,科学分流患者。门诊就医时间从原来的4-5小时缩短为1.7小时,患者满意度95%以上。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
Internationalization
国际化

- 36家
全球顶级国际合作机构
- 20%
对外派遣员工和接收海外医学人才数年增长率
- 78000余名
外籍患者
作为一家带着“国际化”基因诞生的公立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发挥国际化背景优势,自建院起就全面接轨国际, 30年来始终将国际化建设作为医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已成为众多国际认证的先行者,探索出具有邵医特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为全面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大邵逸夫医院积极拓展高层次、多元化全球合作伙伴,与全球36家顶级医疗机构、著名高校等建立合作。建院初期(1994年-1999年),由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健康机构全面主持和参与医院管理工作。医院是国内首家通过国际医院评审(JCI)、磁性医院认证,中国首家加入MAYO CLINIC医疗联盟的医院,也是G20、B20峰会及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指定医疗保障单位。医院于2021年以最高分荣获首批杭州市“国际化医院”称号。作为省内具有国际化示范水平的医疗机构,于2023年获得杭州市唯一的“国际化优质医院”荣誉称号。此外,医院还与浙大城市学院、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健康机构三方联合创办“国际健康科学中心”,与罗马琳达合作创办国际健康培训学院。



医院每年对外派遣员工和接收海外医学人才数以20%速度增长,目前已派遣近3000人次出国进修、接待4000余名海外专家来院访问,是全球认可的海外医学生及住院医生轮转基地。作为国内最早开设国际医疗中心的医院之一,医院创建“卓越医疗+商业保险+健康综合管理服务”合作模式,为全世界10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78000余名外籍病人提供高水准国际医疗服务。医院致力于打造医学丝绸之路,携手阿拉伯语区22个国家成立“一带一路”微创医学学院,持续面向全球常态化开展“一带一路”微创外科全英文国际培训项目,吸引了来自五大洲近二十个国家一百多位外籍医生参与交流。
展望未来,浙大邵逸夫医院将携手更多全球伙伴与同仁,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4年12月31日)
Refinement
精细化

- 3,465批次
全国各地来院参观学习批次
- 56,464人次
全国各地来院参观学习人次
聚焦科学治理,打造医院管理的“先行者”
创新管理模式
基于高水平国际化管理根基,医院在创新诊疗模式、服务模式上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邵医模式”,在国内首家实行“门诊不输液”“全院不加床”和科主任领导下的 Attending负责制(主诊医生负责制),成为传统医院管理变革的样板;首推入院准备中心、辅助检查预约、“一人一诊室”、打造“无痛医院”等,成为优化贴心服务的先行者。同时,在 2019 年于省内最早推行《医院章程》,为国内公立医院管理提供了具体借鉴。截至2024年5月,医院共接待参访3465 批次、56464 人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精进一流管理
围绕医生、患者、环境三方是安全共同体的理念,积极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完善以章程统领医院发展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出台了《医院管理制度汇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护理实践指南》等,为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不断健全委员会运行架构下的医院管理制度体系,注重全员参与,常态化开展持续质量改进项目,平均每年开展近百个。
2016年于国内最早引入Day Surgery& DayCare,率先实施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设置日间病房,目前已开放 340 种日间手术术种,日间手术占比为 31.34%,获批国家卫健委第一批“全国日间医疗质量规范化管理哨点医院”。最新平均住院日 4.78天,药占比 23.4%,始终保持国内最优水平,确保医疗安全高效运行。
多院区协同发展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统筹布局、创新发展、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的一体化、同质化、特色化管理策略,形成了庆春院区、钱塘院区、大运河院区、双菱院区、绍兴院区、新疆阿拉尔院区六大院区协同发展新格局。其中,钱塘院区以医疗中心化和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为特色,成为“市校合作”产学研共兴、成果共享的成功典范;双菱院区打造大型公立医院与司法系统医院合作的全国样板;大运河院区优化杭州城区省级医院布局,打造大城北地区医疗新高地;绍兴院区建成集医教研防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生命健康中心;新疆阿拉尔院区打造“平战结合、平疫结合、平急结合”具有“邵医特色”,立足南疆、面向全疆、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
制定制度标准
依托制度管理优势,牵头承担国家级卫生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近 10 项,包括《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GB 医疗不良事件管理标准》《2019 版十大患者安全目标X卓越管理5 级评价标准和指南》《手术机器人临床使用管理规范》等,同时在国内首创将日间手术费及相关门诊检查费纳入住院报销、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费用纳入住院报销,促成《关于开展日间手术医保结算试点工作的通知》(浙人社发〔2017〕48 号)政策在浙江的落地实施。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4年12月31日)
Intelligence
智慧化

- 11个
院内 5G 智慧病房运营大脑
- 183万余次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聚焦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医疗的“领头雁”
医院于 2014年率先在全国启动“未来医院”建设,注重新兴互联网医疗、5G 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从群众看病就医各流程最急、最忧、最烦的“关键小事”做起,不断优化医疗服务全流程,以年年有新举措的创新实践,持续打造智慧医疗、服务、管理新场景,成为“互联网 +”协同医改的行动典范,得到了各级领导及同行的高度肯定。
互联网+健康 创新管理举措
(2)上线私人订制“邵医智慧药师”,涵盖用药提醒、用药确认、语言播报、处方查询、用药咨询和药品说明书查询6大功能,这一创新举措旨在实现患者用药服务的动态化、个性化和互动化,全面解决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便捷性问题。通过“邵医智慧药师”,有效保障了离院患者的用药安全,让他们在家也能享受到贴心、专业的药学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用药满意度。
(3)持续推进建设智慧病房,已完成 11个院内 5G 智慧病房运营大脑的建设,搭建了智能手环、物联网 AP、智能输液监控系统、蓝牙定位系统、陪客管理系统、四合一智能体征采集器、5G医疗设备数据采集器(监护仪、微泵)、床头卡、门口屏等,以可视化系统为基础,以 B1及物联网数据为支撑,结合护理信息化,搭建了包括智慧病房文化建设、后勤管理报修、病区人员定位及资产定位、陪客人员进出管理、生命体征设备数据查看及病区态势感知系统在内的六大应用;发明噪音智能监测提醒装置、病房温湿度感应装置,改善病房门设施,对住院病人进行睡眠评估和失眠干预。该项目入选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的 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
(4)创新性地发明了智慧更衣柜系统,通过“网络+物体+人”的先进改造方式,实现了手术室管理的高度有序化。该系统为衣裤、鞋子配备了RFID芯片,同时人员持有IC卡,实现了物品与人员的精准匹配与管理。这一变革使得更衣柜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1.2倍,显著优化了手术室的空间布局。此外,首台手术的准时划刀率也上升至92%,有效提升了手术室的整体运营效率,为医疗团队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工作环境。
(5)成功自主研发了5G+AR远程急救系统,这一创新技术助力基层医疗体系建立起标准化的急诊急救流程。借助5G+AR技术,能够“身临其境”地指导基层单位开展高效的“云急救”,极大提升了急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该系统已在全省14个基层单位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受到亚组委的青睐,被采纳用于杭州亚(残)运场馆的医疗保障工作,为大型赛事活动的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6)建成国内首家有实体医院背景的“云”医院,构建了“互联网+医院+医生”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实现慢病在线复诊、药品配送到家、医保自动结算等“云诊疗”服务,积极助力分级诊疗落地,促进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目前已接入国内医疗卫生机构 7800 余家,活跃医生 40 万余名,核心业务量(不包含健康咨询)突破 40 万人次/月,互联网医疗健康总量达 183 万余人次(含预约、问诊),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7)国内首创区块链技术应用医疗文书与科研数据,电子病历全流程上链,从手术医生书写手术记录、主诊医生审核到电子病历归档等全流程上链,加密同步到杭州市互联网公证处和互联网法院等司法机构,实现电子病历电子证据固化,以规范医疗行为高质有效。搭建以数据治理和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基础的“科研数据管理系统”平台以及多中心科研协作平台,提升科研诚信水平、推动数据价值流转。上线全国首家基于公立医院跨省的区块链商保“零感知理赔”服务,让患者“不出院门、理赔到账”,积极助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
(8)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在肝脏肿块诊断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深度学习研究,我们成功研发了一套能够自动识别增强CT影像中肝脏肿块,并进行良恶性鉴定及疾病分类的人工智能系统。该全自动肝脏肿块AI诊断系统极其高效,从接收影像及临床资料到生成结构化报告,整个过程仅需3分钟,且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显著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为肝脏肿块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9)上线基于先进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医生助理AI,它模拟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通过精准的提问引导,能够高效采集患者的医疗信息,包括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诊疗情况、既往史和家族史等。AI在对话过程中快速分析,仅需2秒即可自动生成电子病历,极大地提升了患者问诊的效率。这一创新技术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分配,还让患者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
同时,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急用先建、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医院不断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国际医疗信息化最高级别 HIMSS 七级认证、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五级乙等、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六级国家三级安全等级保护评测,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医疗数据的互通共享。
医院多次参与国务院相关文件的起草制定,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 号)获国家卫健委高度肯定,专函致谢蔡秀军院长及医院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的率先示范和推动促进作用;参与起草《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12 号)和《国家医保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 +”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积极为互联网+医疗医保助力疫情防控建言献策。
“互联网+医疗健康”改革发展成效
2024年
入选区块链技术与数据安全工业和信息部重点实验室成员单位。
2023年
“基于区块链的医疗可信体系建设之邵医实践”入选工信部 2022 年度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名单,是全国唯-一家医院入选;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医疗健康行业浙江分中心”作为“5G+ 医疗”代表受邀亮相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博览会。
2022年
“区块链”赋能助力医疗领域数字化改革获国家卫健委办公厅《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工作专刊(第13 期)》刊发推广。
2021年
获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 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的通报表扬。
2020年
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典型案例获年国家卫健委办公厅通报表扬,为全国入选的十家医疗服务机构之一。
2019年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59期)专门刊发《浙江省邵逸夫医院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提升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做法经验,向全国推广。
2018年
医院承办浙江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现场会及国家卫健委“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及便民惠民服务新闻发布会;同年,蔡秀军院长作为第一期嘉宾受邀在国家卫健委作互联网医疗专题实践分享,并受邀出席国家卫健委专题新闻发布会,分享邵医经验。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4年12月31日)
Humanity
人性化


聚焦人文管理,打造温度医疗的“倡导者”
倡导“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就医更舒心
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秉承“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贯彻“治疗病人而非疾病”的全人照护理念,于细微处彰显爱与责任,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安全文化、高效运行文化、优质护理文化以及未来医院建设计划”等独特的人文关爱文化,荣获“全国人文爱心医院”称号。
强调服务的连贯性与整合性,率先使用“医疗街”模式,整合“一站式”急救、“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检查、“一站式”出入院等综合服务模式,并将术前麻醉会诊前置至术前“一站式”检查中完成。率先推行多学科综合诊治(MDT),倡导MDT+亚专科诊疗,已开设18 个MDT 门诊、11个联合门诊,重点推进重症胰腺炎诊治中心、肛肠疾病诊治中心、治未病中心等7个中西医协同疑难疾病诊治中心。
全面提升疑难重症和罕见病诊治能力,依托国内唯家加入 Mayo Clinic 医疗联盟公立医院的优势,已为 653 位疑难重症患者提供书面咨询(eConsult)、肿瘤多学科联合研讨会(eTumor Boards)等远程会诊医疗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患者高标准、多元化的就医需求。以“设计先行 +人文关怀 +平疫双赢”的设计理念,重塑医疗建筑格局。2022年庆春院区启用的五期工程打造了融合相邻性、连通性、美学性的集成式医疗大楼:门诊大楼上接停机坪、下通地铁,且院区内所有建筑物二楼连廊贯通,患者就医、员工上班风雨无忧,并实现人车分流,挖掘地下空间增设停车位,上线“ETC+无感+二维码”三模智慧停车,有效解决了医院周边交通“城市病”难题。
关注惠民暖心细节,注重“一人一诊室”,推行全科护士专业护理、全方位健康宣教及医患互动、“邵医志友”协助,打造无噪音病房、阳光病房,CT室为减少患者辐射暴露准备铅围脖、铅方巾,B 超检查配置耦合剂加热器;推进老年友善医院建设,提供老年综合评估服务,线上线下人工并举,弥补“数字鸿沟”,进行住院高风险筛查,配备轮椅、平车等辅助移乘设备;创新推动“我来体验当病人”的新员工岗前培训活动,鼓励用同理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持续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倡导“以员工为主体”,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秉承“以员工为主体的培养激励文化、关爱帮助文化”,将“引人、育人、用人、留人”相结合,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成立人才工作小组,将人才引育纳入科主任、科室考核重要指标。设置“引才育才奖(伯乐奖)”等奖励,开展“2111”人才培养项目、青年医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八年制博士毕业人员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临床博士后协作培养计划,积极培育临床和科研复合型人才。实行“全员聘用制”,分层考核,在省内综合医院率先使用RBRVS 绩效管理体系,创新院内职称评聘体系,设立专业技术晋升与行政职务晋升发展双通道,制定多维度科主任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全方位人才发展通道。同时,倡导“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于国内最早设立了高级临床专科护士、临床药师、呼吸治疗师、康复理疗师、口腔卫生师、营养师、医师助手、病区秘书等医疗新角色。
民主关爱,开展季度优秀员工座谈会、新员工座谈会,注重员工满意度调查等,在各院区设立“院长信箱”,及时回应员工关切;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成立“巴林特小组”,设立“爱心互助基金”,组建邵医跑团、邵医足球俱乐部等文体组织,推出以“邵医咖啡”“邵医之声”“邵医讲堂”等为代表的邵医系列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内涵,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过 30 年的发展积淀,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逐步扩大,现已拥有国家级人才 30人次、省级人才 95 人次、院校级人才 140 人次,同时医院连续九年蝉联“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最受大学生欢迎医院,员工离职率仅为 1.57%,为持续推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新征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发展保障。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4年12月31日)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
微创化

- 80%
全院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占总手术量比例
- 251例
累计开展移植手术
-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增长率
聚焦学科发展,打造微创外科的“领跑者”
微创引领,多项技术和手术方式国际/国内首创
微创外科已成为 21 世纪外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作为国内最早引入和发展微创技术的医院,在全国率先引入腹腔镜技术、达芬奇机器人和快速康复理念,并持续深耕,以先发优势形成了“量多、面广、创新”的微创发展格局,成为引领中国及世界微创外科发展的新旗帜。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微创医学”学科,并获批国内唯一“微创医学”博士学位点。
全院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占总手术量的 80%,机器人单机手术量多年全国第一,微创技术几乎覆盖所有外科领域,同时带动了内镜中心、介入中心等内科领域微创技术的提升,在微创肝胆胰胃肠手术、下腰痛诊治、辅助生殖、复杂冠心病和房颤诊治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首创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获Nature 专题报道;国际首创刮吸解剖法肝切除术,被编入《美国外科学院多媒体手术图谱》;国际首创支架法肠吻合术,改变传统吻合方法(缝合法、钉合法肠吻合术)的弊端,方法简单、吻合速度快,符合微创理念;国际首创支架法肠转流术,替代国际上沿用 167年的回肠造口术,可避免 3-6月的人工肛门留置及二次回纳手术,减轻患者生理心理的痛苦及医疗费用,已成功应用于全国近千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腰大肌前下方入路概念,发表国内首个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临床应用指南。
2023年,医院牵头成立浙江省医师协会机器人外科专委会,并联合新疆阿拉尔院区,率先运用 5G 技术和国产手术机器人,横跨万里,相继开展了国内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胆囊切除术,国际首例 5G 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肝脏切除手术、保留脾脏胰尾肿瘤切除术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突破医疗资源时空限制,拓展了远程诊疗应用边界。
2024年,医院揭牌启用国家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化培训基地(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作为浙江省微创技术治疗控制中心挂靠单位,牵头发布《2020-2022年浙江省微创技术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推进浙江省微创技术的规范和发展,提高微创技术应用的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医院还创办了中国首本微创外科国际期刊Laparoscopic,Endoscopicand Robotic Surgery(中文名:腔镜、内镜与机器人外科),创办“一带一路”微创医学院,主办中国首个“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微创外科技术国际培训班,微创示范引领持续增强。
拔尖造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医院结合微创特色,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聚焦国家重点需求和医疗关键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聚力打造“医学高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现有1个国家工程中心(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呼吸疾病区域医疗中心、综合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普通外科学、病理学、护理学、呼吸内科、生殖健康与不孕症、骨科)、1个国家质子放射治疗中心、12 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腹腔镜肝胆胰外科学、临床微生物学、个体化检验诊断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生殖微创外科学、角膜病学、心血管病再生医学、微创胰胃外科学、全科医学、骨外科学、消化病学、恶性肿瘤个体化诊治学、骨科、心血管内科),以及 20余个重要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成了浙江省规模最大、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殖医学中心,成为全国疑难复杂性生殖医学和男科疾病的会诊中心。全力推进器官捐献及移植手术,自2019年一次性获批肝、肾、心、肺四项脏器移植资质,累计开展251例移植手术。
医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保持年均 20%增幅,2024年集中申报期立项数位列全国第15名(105项)。2022年,骨科发布的逆转细胞病变原创性科研成果被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以长文(Article)形式刊登。
首创术式






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蔡氏ALPPS)
支架法肠吻合术和支架法肠转流术
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腔镜辅助经腹膜后入路清创技术
腹腔镜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
腹腔镜下耻骨宫颈筋膜修复联合经后路骶棘韧带固定术
宫角线性切开取胚加无张力缝合
宫腔镜下冷刀分离宫腔粘连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
无射线电生理导管消融手术
胸腔镜下房颤射频消融术
斜外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
腔镜乳腺癌保乳根治术
内镜下血管化游离阔筋膜瓣辅助颅底修复术
经会阴单孔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
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双向气道再通T管置入术治疗高位气道闭锁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4年12月31日)
Industrialization
产业化

- 34项
外观专利
- 15项
成果转化并应用于临床
- 250项
发明专利
- 1462项
实用新型专利
浙大邵逸夫医院打造医工信交叉融合的科创高地,共获发明专利250项、实用新型专利1462项、外观专利34项;成果转化并应用于临床15项。取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重大贡献奖1项、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7项等重大标志性成果。
产业化成果





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
可降解肠吻合支架和肠转流支架
三维高清电子腹腔镜
超高清(4K)电子胸腹腔镜系统
无线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监护仪
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仪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
穿戴式无线人生理参数监测仪
三维超声实时图像引导的智能辅助穿刺系统
多自由度术中锥束CT医学图像引导系统
胃粘膜定标活检(MTB)技术体系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及PAVED深板层角膜移植术配套器械
全新微创外科操作平台(改良Miccoli内镜手术模式)
5G+AR远程急救系统
智慧化医疗废弃物闭环管理系统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