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科

科室负责人:洪玉才
科室简介
自邵逸夫医院建院起,急诊医学科就汇集了中国和美国的急诊医学专家和管理精英,以美国管理模式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在学科发展方面取得斐然成绩,也发挥出了极为强大的急诊服务作用。急诊医学科现有医生40余人,其中5人拥有高级职称,多人具有国外学习经历,66%以上具有博士或硕士学历。
急诊医学科(庆春院区)包括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诊间、急诊病房和急诊监护室等区域,设有高级卒中中心、高级胸痛中心、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快速通道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中心,配备床旁B超、CRRT机、ECMO机、5G+AR系统、呼吸机、纤支镜、胃镜、尿流动力学监测仪、脑氧监测仪等设备,常规开展重症超声、超声造影、血液净化、ECMO、5G+AR云急救、机械通气、纤支镜引导下床旁经皮气管切开、胃镜引导下床旁经皮胃造瘘、腹内压动态监测、脑功能动态监测等技术,不仅进行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还要承担各种大型会议和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科室具备完善的模拟教学体系,也是浙江省急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技术优势
急诊医学科构建了有邵医特色的急诊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急诊MDT由急诊科医生、护士、相关的专科医生、呼吸治疗师、急性疼痛治疗小组、营养师、康复师、药剂师等成员组成,共同参与日常病人管理。
急诊医学科牵头自主研发了基于5G+AR云急救全国协同大平台,以代表最高沟通效率的5G+AR技术赋能院前急救,打破了常规线上会诊资料传输烦琐、信号稳定性差等局限。基层医生穿戴可移动AR设备远程连线省级医疗专家,借助5G网络将患者情况传输至省级会诊平台,省级医疗专家可以借助“第一视角”作出判断,通过实时标注、屏幕共享等功能提供救治指导,实现省级医疗急救资源向县域动态延伸。
急诊医学科拥有以微创手术为特色的急危重症快速康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神经重症患者实施以PENlIGhT(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and Tracheostomy)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即纤支镜引
导下经皮气切联合胃镜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通过建立气道和营养两条生命线为危重疾病患者的转归奠定坚实基础,大大缩短了患者的ICU滞留时间,为危重症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了可能,也为该类患者分流至社区医院、康复机构和回归家庭提供了可能性。
科室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目标化管理体系。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依托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每日核查表,比如checklist,Daily goals,实行以问题为导向的目标化管理,最大限度保证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安全。
学术地位
国家卫健委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脓毒症与多脏器功能衰竭诊疗中心
学术交流与标准制定基地
创新医疗技术中心
模拟医学教育中心
智慧急救与远程医疗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20年、2021年、2022年分获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急诊医学专科排名全国第五、第四、第五。急诊医学科主要围绕脓毒症精准诊疗、5G+AR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近些年来本科室一直致力于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等急危重症的精准化诊疗研究,
并探索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在急危重症领域的应用价值。前期主要基于医疗健康电子病历和基因组学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开展危险分层、疾病分型及因果推断等方面的研究。该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在 Intensive Care Med (IF = 41.79)、 Crit Care (IF = 19.36)、 E Clinical Medicine (IF =17.03)及 NPJ Digit Med (IF = 15.4)等权威期刊上发表长文50余篇,系列研究被多部国际指南所引用。围绕上述研究,本科室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支持,获得发明专利4项,省级医学科
技奖一等奖1项。参编《中国急诊专业规范化培训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全科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国创伤救治教程CTCT-B》,主办两本专业学术期刊—— Journal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Medicine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