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加盟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


2012年8月2日早上7点,在邵逸夫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一个特别的聘任典礼,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被聘任为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名誉主任。典礼由俞云松副院长主持,何超院长致辞。
葛教授的加盟将促进和推动邵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临床研究、疑难病诊治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帮助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的综合诊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医学大家,葛教授在人文领域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为大家分享了《我思故我在——也谈厚德载物》精彩的人文讲座,赢得在座所有医护人员的热烈掌声。
葛教授引用了古希腊的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做了谈了做人、治学、处世的问题。对教学以敬,对科研以真,对学生以慈,对同事以和。作为一名导师,不仅要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式,而且要用心指导学生,引导每个学生身上的“太阳”都能发光;而且,要允许学生可以超越老师,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希望大家抱着“无所求地做事”的心态,心量大一些,做事的时候心态平和一些,已所欲施于人。他说很多人能战胜失败,但很少人能战胜成功,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要把自己神化。作为一名医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禁急功近利。尊重每一个宝贵的生命体,只有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才会高度负责地去医治病患。只有负责任了,许多医疗矛盾、纠纷、隐患才能预防或避免。
同时,他也谈到医院软实力的建设和强化,他说高水平的医院不仅是比楼新,比园大,更是比谁的“文脉”深,不仅讲硬实力,更讲软实力。他也讲到了员工的激励机制,医院要以人为本,善于发现人才,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葛教授说,有“人”就有天下。而作为医院的一员,我们也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勇于突破传统的禁锢,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希望以外部影响力和内部凝聚力将医院打造成为“21世纪医院”,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相关背景
葛均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PSIC)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葛均波便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葛均波于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198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4年-1987年山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年-1990年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1990年由原上海医科大学派往西德美因兹大学进修学习,并于1993年获得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经国家教委及中国驻联邦德国使馆批准,葛均波博士继续留在德国深造。于1993年跟随其导师来到Essen大学医学院继续他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5年起任中国旅德医学会主席。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学术上的成就已是硕果累累。第一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自此,他在学术上便一发而不可收,迄今已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SCI-E收录论文134篇,被他引2820次。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并获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工程等诸多荣誉。
葛均波为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学术界被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
凭着医学研究上专注,葛均波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国内首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首例经TRI,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国内首例经皮二尖成形修复二尖瓣关闭不全。
葛均波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了病人的称赞,由此也获得了各种荣誉——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英才奖、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面对成功与荣誉,葛均波一点都不自我陶醉,他说,成功与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他将继续不懈地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