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邵逸夫医院创新单孔机器人取“肠”补病人短解后忧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3月31日
“一想到要挂着尿袋和别人谈生意,挂着尿袋陪女儿去游泳,挂着尿袋和妻子去旅游,我就无法接受!”这半年来,王先生做一直无法接受多家医院给出的治疗建议:膀胱全切,终身佩戴尿袋。
就在他反复纠结时,他的病情每况愈下,血尿越来越频繁。迫于无奈,王先生慕名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在这家以微创著称的公立医院,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让王先生如获新生。
王先生今年45岁,半年前不幸查出膀胱癌,且确诊为多发性高级别泌尿上皮癌的变故已让他猝不及防,加上多家医院给出根治性膀胱全切的手术方案让他愈发郁闷。
面对接诊的泌尿外科陈艺成主任医师,王先生直截了当“三连问”:医生,为何一定要膀胱全切?做手术,可以不挂尿袋么?如果不做手术,我还能活多久?
陈艺成主任医师耐心地对王先生解释,是否切除膀胱是由疾病性质决定。王先生所患的膀胱癌为浸润性膀胱癌,标准治疗方法就是根治性膀胱切除,如果不尽快接受根治性手术,癌细胞容易扩散至其他组织,失去彻底根治的时机。
当得知从确诊膀胱癌至今已时隔半年后,陈艺成主任医师替患者捏了一把汗,幸好,再次影像检查只提示膀胱病灶扩大,没有提示其他部位转移。“一定不能再耽搁了!”他再次建议王先生立即接受手术,而此时的王先生还是犹豫不绝。因为按照传统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是要做回肠膀胱尿流改道术,也就意味着需终身“挂尿袋”。这是王先生迟迟不肯手术的症结所在。
看到顾虑再三的王先生,陈艺成主任医师向他介绍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这个建议,让王先生眼前一亮。
传统的回肠膀胱尿流改道术手术方式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患者花费也低,术后管理简便,所以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式。
但由于身上挂着储尿袋,患者术后基本上无法进行跑步、游泳等剧烈运动,生活质量打折扣。而且,时间长了患者身上难免散发难闻的味道,使患者在各种场合感到尴尬自卑,对于社交要求较高的患者来说,难以接受。
于是,原位新膀胱术应运而生。“这种手术是截取一段胃肠道,经过去管化、折叠等步骤,在盆腔内重建一个新的膀胱。新膀胱与尿道缝合起来,这样术后患者就可以经自身完整的尿道排尿,而不必在身上挂置尿袋,较大程度实现了解剖和功能上的恢复,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升。”陈艺成解释道。
据介绍,原位新膀胱术最常用的材料是回肠,由于回肠改造成的新膀胱压力低、容量大、顺应性好,有利于保护肾功能。2004年,WHO/SIU/ICUD会议把原位新膀胱术确立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路重建的金标准。但是由于手术步骤复杂,难度大,很多医院都未开展。
浙大邵逸夫医院以国内领先的微创和机器人手术水平,“另辟蹊径”探索在机器人下实施新膀胱术。目前已成功实施多例机器人下膀胱根治性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膀胱癌患者带来了福音。
3月初,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机器人手术中心,陈艺成主任医师采用单孔机器人手术技术,通过打一个孔来完成膀胱的切除和原位膀胱的重建和吻合。
这是一场全新的尝试。术中,在机器人辅助系统放大12倍的视野下,三个机械臂精细切割,完整的切除了患者的膀胱和淋巴结。然后取一小段回肠,缝制成一个崭新的膀胱。同时,利用蔡秀军院长发明的可崩解回肠支架迅速将肠道恢复连续性。随之在机器人灵巧的双臂下,将新的膀胱与原有的尿道吻合,手术非常顺利,术中出血不到100ml。
术后一周,患者恢复了排便,拔除了引流管,顺利出院。一个月后,拔除了输尿管支架管、导尿管,完全恢复了健康的外观,开始了新膀胱的功能训练。
又过了一个月,王先生再次来医院复查时焕如新生。他高兴的说:“早知道有这个技术,我就不用拖那么久了,现在我和健康人一模一样了!”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