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健康报 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催化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恭会谈学科高质量发展(下)

2021-07-29 5063

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催化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恭会谈学科高质量发展(下)

文章来源:健康报   2021729

 

01完备体系 促进年轻医生卓越成长

人才是科室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科室将人才成长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李恭会介绍,为促进科室成员人人成才,科室根据个人兴趣和特点,为每位年轻医生制订职业发展规划,鼓励高年资医生开展专病门诊和专病研究,支持和推荐青年医生成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CUDA)等学术组织成员。目前,科室共有10名医生成为CUACUDA的学组委员。此外,科室为年轻医生申请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导师资格提供全方位帮助。目前,科室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科室积极鼓励年轻医生出国学习交流,目前科室1/3的医生拥有长期出国访问学习的经历。此外,科室与国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美国罗切斯特大学George Whipple实验室负责人Chawnshang Chang进行长期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5名,并成立一带一路微创医学学院,培养4名年轻医生成为国际微创技术培训班讲师。

 

科室还为年轻医生建立了“四位一体”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李恭会介绍,除了理论授课、模拟器训练、手把手临床教学以外,科室还定期召开春训和冬训,出资购买实验动物(猪),让年轻医生在活体动物上反复训练微创技术,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

 

02多面合作 助力科研迅猛发展

医院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科研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泌尿外科从浙大附属医院的高度出发,依托高质量学术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备的科研发展体系。

 

第一,从临床问题出发,多中心合作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李恭会强调,临床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将科研成果实现临床转化。针对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科室研究团队善于利用动物模型开展基础研究,并与多个中心开展临床研究合作,探寻最佳解决方案。例如,基于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的高死亡率,研究团队建立了稳定的实验兔模型,并开展基础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出了早期预警和早期干预的系列手段,大大降低了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急性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泌尿外科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Urology》上,并被写入国内多个指南和专家共识。

 

第二,依托浙江大学高水平理工科的科研平台,开展“医工信”交叉研究。例如,科室与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何赛灵教授和钱骏教授开展了长期且卓有成效的合作,使纳米生物光子学相关技术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取得了诸多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等多个国际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

第三,团队协作,积极开展基础研究。科室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致力于科研梯队建设。李恭会介绍,科室目前已成立了14个研究方向明确的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临床医生与在读研究生共同组成,合理整合了科研资源。该模式不仅缓解了临床医生工作繁忙的困境,同时解决了在读研究生临床思维局限、科研经验不足的难题。通过年轻医生和在读研究生的通力合作、互补短板,基础研究工作得以高效完成,不仅提高了年轻医生从事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也以老人带新人的模式帮助研究生迅速成长。

 

基于以上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具有针对性的科研升级措施,科室科研得到了迅猛发展。近年来,科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4项,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率为40%;获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2项,总立项经费达700万元;近3年发表高质量(影响因子大于5分)学术论文10篇,其中3篇影响因子超过15分。

 

最后,李恭会表示,科室将进一步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例如继续依托“一带一路”微创学院、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提升科室能见度;加大单孔机器人手术器械的研发,制订单孔机器人手术规范,力争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单孔机器人手术中心之一;精进科室管理和临床技术,继续大力推广日间手术,特别是三四级日间手术;努力加强与浙江大学理工科的合作,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早日实现泌尿外科疾病诊治相关技术的临床转化;继续临床与科研两手抓,形成良性循环,促成学科高质量发展。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