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最美浙江人姚玉峰事迹搬上舞台 《生命之光》首演亮相


文章来源:浙江新闻 2020年11月2日
11月2日,由杭州市文联、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宣传部联合指导,杭州富阳越剧艺术传习院创排,以“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最美浙江人姚玉峰为原型的原创越剧现代戏《生命之光》亮相2020年杭州市新剧(节)目汇演。
该剧由杭州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一级编剧夏强编剧,由浙江省导演艺术学会副会长、一级导演江瑶执导,著名灯光大师周正平、舞美设计师倪放担任灯光、舞美设计,讲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教授在攻克眼角膜移植这个世界性难题时,自甘寂寞、持之以恒、苦经磨砺,独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的成长故事。
全剧由“投身医学”“坚守临床”“求学东瀛”“苦克难题”“毅然回国”五部分组成,既是一位当代优秀医生的成长史,也是一个近4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赶超国际先进的缩影。讴歌新一代知识分子凭着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自觉树立起创新思维,主动追踪研究领域最新前沿,力求从研究领域的“跟跑者”变成为“领跑者”,引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向世界先进目标迈进的英勇气概。
演出从即将开始的全世界第一例保留眼角膜上皮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开始,通过主刀医生俞峰面对第一次临床运用新技术的思索,回溯到1979年夏天,高考成绩优异的俞峰说服母亲立志学医;谁知几年后,他毕业留校做的却是行政工作,与临床无缘;面对当时眼疾的肆虐,在女友支持下,他重返临床做了一名眼科医生。国内眼角膜移植技术的落后,以及昔日好友的痛心经历,让他在家人与继续探究眼科技术的过程里面临艰难选择。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赴东瀛求学,寻找眼角膜移植新方法;异域三载,他经过三千次实验终于让世界医学界为之震动;面对恩师挽留,外国巨头高薪利诱,他毅然选择按期归国,把最先进的技术贡献给祖国和人民。1995年夏,由他主刀的世界首例眼角膜内皮移植临床手术在杭州获得圆满成功。
编剧夏强告诉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该剧从萌发创意到改定剧本共历时三年,进入剧本创作后,历时七个多月,多次邀请专家把脉,前后九易其稿。为了能把姚玉峰的事迹生动的展现在舞台上,他在采访故事原型姚玉峰教授的基础上,仔细研读了几十万字文字材料,力求刻画一位与众不同的医学先锋。
“如何将繁复枯燥的科学实验戏剧化地搬上舞台,是一个非常难的挑战,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在剧情设计上,始终围绕主人公的人生变迁和情感变化来结构故事情节。”夏强介绍,本剧用一台正在进行的手术作贯穿,通过姚玉峰与同学、母亲、女朋友(妻子)、导师(含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与纠结冲突,用细节和经典戏剧语言,不仅带出情节发展脉络,又让内心充满激情的人物展现出最真实的人性,将一个稍显枯燥的科研故事逐步引向人物命运发展,充满人性关怀。
“这是一出真实的戏。是艺术在时空的再穿越、再提升。”首演现场不少观众发出由衷的感叹。在他们看来,这部戏节奏紧凑、真实质朴,人物情感发展合理,既符合大众心理、符合生活逻辑的艺术呈现,又让观众在感受真实的同时,也得到了艺术审美的满足。具备了继续打磨提高的良好基础,是近年浙江越剧舞台上同类题材里难得的佳作。
记者了解到,富阳越剧艺术传习院是女子越剧团,这次创排现代越剧,而且是男女合演,对她们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走惯了传统越剧的程式台步,大部分演员都有无法适应现代戏无限接近于生活真实而带来的局促感。在刚进排练场时,大家表演起来“手不是手,脚不是脚”,连简简单单的一句台词都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大家早日适应男女合影的现代戏表演范式,导演江瑶就陪着剧组的所有演员“泡”在排练场,从生活出发,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
在江瑶看来,这是一个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戏,故事发生的1979至1995年,正是中国面貌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重要时刻,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不小的改变。
为了准确呈现时代精神,体现人物特质,导演和作曲、唱腔设计陈国良、灯光设计指导周正平、舞美设计倪放,还有服装、造型师等主创团队多次深入沟通。
该剧完成首演后,接下来将认真听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提高完善,以求在舞台表演上更精湛,人物刻画上更细致,情感展示上更深入。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沈勇评论说,该剧“接地气,有生活气息”,体现浙江“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展现了浙江人的求是和开拓精神,该剧从人最质朴的情感入手,展现了一位先进模范人物对医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满腔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