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 价值共创是价值医疗的关键


来源:健康报 2020年10月15日
价值医疗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其给出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医疗成本之下,患者尽可能获得更佳的医疗效果。我国对于价值医疗理念的探索正处火热阶段。笔者认为,关于价值医疗,首先须明确两个概念:降低患者就医成本,不仅包括直接医疗成本,还应包括其他非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仅包括直接治疗效果,还应包括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就医成本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医疗资源及保障分配不均,以及医患之间存在巨大的知识与信息鸿沟,造成了大量无序、错位的就医,徒增医疗资源耗费,更增加了患者的非直接医疗支出,如交通成本、食宿陪护成本、时间成本等。而在治疗效果和就医体验方面,由于缺乏评价标准和工具去衡量治疗效果,所以患者目前更关注就医体验,如就医的便捷性、安全感、舒适感和尊严感等。
推行价值医疗,整个医疗体系将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提高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并发挥协同优势,从而降低患者的就医总成本,同时用标准化程序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就医体验。诸如“互联网+医疗”、日间手术中心、多学科联合会诊、专科医联体等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
价值医疗不是医疗体系的某个“点”追求单一性价比就可以实现的,而是整个医疗体系这个“面”上的问题。
首先,衡量价值医疗应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量,即政府、医疗、患者、医保、医药多方共同遵循“以人为本”的普适价值观,以确保医疗质量、争取最大程度康复和减轻医疗负担为导向,探索解决节省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等问题,促进整个医疗体系向精细化管理、品质化医疗、人性化服务转型。
其次,衡量价值医疗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因为某一个“点”上违背价值,就对其全盘否定。比如,推行价值医疗不意味着追求最低成本的医疗,反而有时候为了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体验,医疗体系还要增加一些必要的成本。
价值医疗带来了促进患者、医疗、医药和医保等利益相关方价值融合与统一的变革机遇。所以,在我国推行价值医疗,既要满足患者的需求性,又要满足医疗体系的延续性,即顾及各方利益的平衡,形成整个医疗体系的价值共创。在医疗服务提供上,更加重视整合型医疗服务;在医保服务上,更加重视多层次医疗保障;在医药服务上,更加重视全周期效果评价。各方协作将患者就医的总成本进行拆分,并使各方承担的成本或费用不具有“负担感”。
设想,患者作为价值医疗的最大获益者,在就医总支出减少的前提下,有没有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拿出一小部分获益,去补偿医生等其他利益相关方,释放正向激励的内生动力,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各方的价值平衡,真正形成价值共创、多方共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