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浙江援鄂医疗队治愈 首例应用ECMO的新冠患者


浙江援鄂医疗队治愈 首例应用ECMO的新冠患者
出院时他说,希望能去杭州为邵逸夫医院医护吹一曲萨克斯
2020-03-24 每日商报 10版 健康
出院现场
商报讯(王然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昨天下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13楼ICU内,33岁的贺新森(化名)收拾好行囊,在日夜守护他的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重症)医疗队,浙大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团队的护送下,走出ICU,踏上回家的归途
“我能够康复走出这里,多亏了你们。我也希望你们能早日回家!”贺新森是荆门市抗击疫情斗争中首例用上最高规格生命支持系统ECMO的患者。16天的ECMO支持,在新冠ICU内长达35天的漫长救治,“命悬一线”的他重焕新生,如今终于出院。
贺新森的治愈出院对浙江省援鄂医疗队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他是浙江省17批次援鄂医疗队中,治愈出院的首例ECMO治疗患者。
100米的转运之路 整整筹备了四天
自2月12日,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重症)医疗队、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35位医务工作者抵达荆门以来,他们已连续奋战了近一个半月。
40多个日夜、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救治瞬间,曾经满负荷运转的ICU内床位已基本腾空,23例重型危重型新冠患者成功脱离危险转出ICU,现已全部治愈出院。
贺新森是所有队员们拼尽全力救治的其中一位。当抗“疫”志愿者、年轻的萨克斯手与荆门市首例新冠ECMO患者的身份重叠,他的救治无疑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在2月13日抵达荆门的第二天,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就开始对贺新森进行会诊,提前介入对他的整体治疗。
“他的情况,不容乐观。”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冠ICU负责人、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建仓说,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转运到ICU。
当时的贺新森,正躺在荆门一医感染科一间病房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陷入重度昏迷,只能靠ECMO和有创呼吸机维持着一线生机。摆在医疗队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转运体重近100公斤、病情如此危重的患者。
贺新森所在的病房与新冠ICU病房,分布在相邻的两幢楼内。虽然直线距离只有短短的100米,但转运贺新森的计划却整整筹备了四天。
多次反复讨论、两天全天候模拟,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与荆门一医ECMO团队拿着米尺到处测量电梯、门的宽度,设计精密的路线图,同时演练了无数次,想到一切能够想到的潜在风险。
自2月4日紧急上了最高规格生命支持系统ECMO后已两周时间了,各种并发症开始逐渐显露。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已不容耽搁。2月18日,医疗队正式决定转运贺新森。
这是艰难的100米。维持生命的ECMO、有创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等设备,无数条通向体内的生命管道,且ECMO设备电源只能撑上有限的45分钟,时间的限制、无数的风险,任何环节一旦出现哪怕一丝纰漏,年轻的生命就可能戛然而止。
转运当天,十多名医护各司其职,有人管仪器,有人管线路,有人负责院感,有人控制电梯……在前期经过数次演练后,整个转运过程紧张、紧凑,一气呵成。
3天ECMO撤机 10天气管拔管
ICU内每天都会传出好消息
成功转运进ICU后,对贺新森的治疗更是小心备至,进行24小时看护。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多次连线杭州总院进行远程会诊,为他制定“一人一方案”救治策略。
ECMO的治疗常常合并着出血等各种风险,医疗队在呼吸管理、激素、抗感染药物、优化液体管理等整体治疗后,贺新森的呼吸开始明显改善,3天后再次评估,已达到撤除ECMO指征。
2月20日,邵逸夫医院援助荆门医疗队向杭州总院发起远程会诊,在前后方专家给出意见后,医疗队为贺新森撤掉了ECMO。一周后,气管拔管成功,他开始逐渐清醒。
贺新森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2月3日他颤抖地签署了儿子的病危通知,一度陷入了绝望。如今,盼来儿子新生的他昨天专程来到医院接孩子回家,并对在场的医护人员不停鞠躬道谢。
回望ICU内的“点滴”,贺新森哽咽了。他说,正是这群可爱可敬的医护人员,一次次让他重燃对生命的希望。
3月6日,贺新森开始接受渐进性康复治疗;3月7日,他能够进食吃饭了;3月12日,他可以独立坐起来了;3月15日,他终于能下地行走了……吹萨克斯的阳光小伙儿贺新森,回来了。
前几天,ICU内经常传来口琴声,这是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师葛慧青主任为热爱音乐的贺新森专门定制的“呼吸训练”法。阵阵口琴中,他的肺活量开始逐渐恢复。
同时ICU内,也一直传来好消息,一位位生命垂危的患者被治愈转出,留下对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的感谢与思念。在周建仓办公桌前的墙面上,一张张不断更新的湖北省各市病亡率的排名表,见证着医疗队自抵达荆门以来,荆门病亡率从高居湖北省第一位慢慢下降到了第五位。
“杭州是我的福地,我下次一定要去杭州,为邵逸夫医院的医生们吹奏一曲萨克斯。”贺新森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