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都市快报 浙大邵逸夫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 把温暖根植于病房的角角落落

2020-03-10 3688

10岁小病人当私教 “团宠”最年长的94岁老奶奶

浙大邵逸夫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 把温暖根植于病房的角角落落

邵医模式在武汉重症病区开出希望之花

2020-03-10  都市快报 B2 浙医在线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8楼的Z8病区,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及四家紧密医联体医院共142人组成的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4天。

熟悉的邵医文化墙、严谨的医疗流程、温馨的服务细节,如果不是面对着一个个说着武汉话的病人,好几次,医疗队的队员们恍惚间,都以为自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杭州大本营。

对于在这里住院的武汉患者来说,这批浙江来的医生,实在是有些暖心——“三八节前给病房每一位女病人送上塑料袋制作的手工花和千纸鹤;给病房里最小的患者当私教;记下每一位患者的生日,准备上一碗长寿面;给念儿心切的最年长患者架起亲情连线;化身TONY老师为病房里的患者剪发……

24天,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邵医服务理念,已在武汉重症病区悄然扎根,正开出一朵朵希望之花,融化、温暖着每一位患者曾被疾病冰冻的心。

据统计,截至39日,邵逸夫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接管的病区共收治患者77人,目前住院患者47人,累计出院30人。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武汉,是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战场,除了要把战场守稳,去战胜病魔,更要通过仁心仁术,把极富人文关怀的邵医精神、管理理念带到武汉,服务当地患者。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医疗严谨 医护暖心 武汉重症病区里的邵医模式

邵逸夫医院日间病房护士长周艳是此次援鄂医疗队副护士长,她曾在重症监护室工作过8年,这次来到武汉,主要负责病房的管理工作。

到武汉协和肿瘤中心的当天,医疗队就收满了64个病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医嘱系统,再加上特殊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142人的邵医医疗队中,有94名护士(其中男护士8名),6名呼吸治疗师。如何尽快配合医生,建立起完善的医疗护理流程,周艳、沈丽华护士长和团队一起,讨论梳理了一遍又一遍,尽可能把邵医模式应用于武汉病房。

根据轮换班要求,他们组建了9个专门负责医疗的护理组,10人为一组,每组有组长、副组长各一人。严谨的组长团队,会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交接班的连贯性。保持严谨的作风,保证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对于工作上的细节,包括4小时巡视病房的监测频度;穿戴防护服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快速反应;制定病区抢救流程图、站位图,抢救物品放哪里,护士怎么站位,和医生如何交流,他们都一一落实。甚至包括如何给药这样的细节,也按照邵医模式非常严谨地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更让周艳觉得暖心的是,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包容和支持。我们有个组是凌晨4点到早上8点的班,这个班会比较累,要完成大量的抽血工作,另一组是早上8点接班,他们进舱后不是马上去交班,而是站在护士站一字排开,对上一班的同事鞠一躬,说你们辛苦了,我们来接班了。邵医的精气神,大概就是体现在这些细节上了。

病区里的邵医文化墙和感谢角

是患者和医护人员互相鼓劲加油的地方

在慢慢熟悉病区的各项流程后,一切步入正轨,在全力救治患者,关照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医疗队把触角延伸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上。

于是,一面介绍新冠肺炎科普知识、给患者加油鼓劲的邵医文化墙立起来了。这面文化墙,相当于我们的宣传栏,其实是想让患者了解更多疾病知识,也通过这面文化墙,告诉患者,为什么我们要离他们1米远,不是我们嫌弃他们,而是在保护他们。周艳说。

邵逸夫医院总院每周都会向武汉前线寄送物资,前段时间,带有邵医特色的感谢卡和100套小纪念本寄送到了医疗队手中。

在周艳看来,这些感谢卡,是拉近患者和医护人员距离的情感纽带。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病人其实也想写点东西,记录些当下的心情,但大家来得匆忙,都没带什么纸笔,感谢卡代表了邵逸夫医院的特色,也能通过这个让患者快速认识我们。

很快,一张张带着温度的紫色感谢卡,经患者的手,汇聚到了感谢角——

在我住院期间,得到所有医护人员的精心关怀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谢谢啦。你们不远千里来到武汉支援,非常勇敢。你们也有父母、亲人,真心希望你们好好保护自己,平安回家。特别要提到的是护理我们病房的一位护士:董文英。每次查房都会关注我们的心理状况,教我们怎么放松呼吸,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加了她微信后,早晚都发微信鼓励我,给我战胜困难的勇气。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她都尽量帮我解决。好感动,真心说声:谢谢!

在这里住院十几天,谢谢医生护士的照顾和关心。我从一开始比较慌张,到后面心态好起来,都是因为你们的关心照顾。大家对我们这些病人都很好,医生护士说话的声音都很温柔,感觉听到声音就被呵护着,特别温暖。

……

给小病人当私教团宠最年长的患者

还化身TONY老师为患者修剪头发

邵医医疗队接管的病区,既有年仅10岁的小病人,也有94岁高龄的奶奶辈患者。

10岁男孩小松(化名)是和爸爸一起入院的,是邵逸夫医院急诊室男护士赵树林负责的病人之一。

小松很乖,性格特别好,让赵树林一开始就对他格外关注。有一次,赵树林上班查房,看到小松一个人直挺挺躺在病床上,双眼空洞地看着天花板。看到赵树林,小松嘟囔了一句好无聊啊

原来,因为住院匆忙,小松慌张得忘带课本、课外书。而手机联网联不上,也无法上网课。

看到小松闷闷不乐,赵树林想都没想,就对小松说,那我给你出点题目做做吧!

于是,赵树林在工作之余,每天又多了份兼职,为小松出卷子、改试卷,语数外一门都没落下。怕他无聊,医疗队的哥哥姐姐还给他送来一个毛绒玩具。

94岁的李念娥(化名)是病区里最年长的患者,因为念儿心切,刚住进病房时,情绪相当焦虑。为此,护士们为奶奶张罗起视频连线,通过窄窄的手机屏,李奶奶和儿子终于隔空见面了。

自此,李奶奶成了医疗队的团宠34日,邵逸夫医院ICU护士陈倩倩上完夜班准备交接班,给李奶奶送完早饭后,奶奶突然说了一句:孩子啊,我头发长了,你们能不能帮我剪下头发啊。

如何实现奶奶的小小愿望?陈倩倩把奶奶的请求告诉了值班组长方晓航。巧的是,方晓航在家里经常给儿子、丈夫理发,为奶奶理发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方晓航身上。20多分钟,李奶奶有点凌乱的头发已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剪完发的奶奶开心极了,靠在方晓航身上,突然隔着口罩亲了她胳膊一口。

这之后,在院感老师的监督和规范下,方晓航成了病区里的“TONY”老师。每次的理发时间,放在方晓航交接班前1个小时内。35日,方晓航就为首批5位男性患者剪了头发,刮了胡须。

熟记每一位患者的生日

为他们准备贺卡和一碗长寿面

非常感谢邵逸夫医院医疗队对我的关心,今天是我的生日,你们为我送来了生日贺卡,特别感动和温暖。在这里,你们对我们呵护有加,相信我们很快会治愈。四十岁的武汉人王先生没想到,护士们在万忙之中不仅给自己在隔离病房里过生日,还送来了一碗长寿面,他非常感动。

我们的护士会很用心地记牢每一位患者的生日,因为每个人对生日都有期待和遐想,尤其是生病期间,没有家人陪伴,我们尽可能用我们能做到的方式,让他们不孤单。因为条件受限买不到蛋糕,我们就自己设计生日感谢卡,通过食堂预订一份长寿面。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给五位患者过了生日。

周艳说,通过大家的努力,营造温馨的病房氛围,目的是希望病人在住院期间,能感觉到舒适和舒心,用更好的精神面貌和病魔做斗争。

短短20多天,从我们刚来时比较单调的病房,到现在慢慢有了邵医特色,我们把邵医文化带了过来,也把邵医磁性护理理念带到了武汉。周艳表示。

给您真诚、信心和爱

打造有温度的重症病房

邵逸夫医院自开院以来,一批批邵医人始终践行着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用仁心仁术服务万千病人。

治疗过程中,医疗队发现,重症病区的住院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落和焦虑,这种情况下,人文关怀至关重要,有时候一句关心的话语可以大大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战胜病毒的信心。

治病先治人,治人先调心,这在新冠肺炎病房显得尤为重要。在杭州总院精神卫生科团队帮助下,医疗队对医生查房用语、护士评估用语都做了规范,对于患者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及时做针对性的沟通。这份独具邵医特色的心理评估和沟通方案,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焦虑。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邵医医疗队一直秉承邵医服务理念,用仁心仁术,打造有温度的重症病房。他们把邵医文化、邵医精神带到武汉,把温暖根植在了病房的角角落落。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医疗队队长虞洪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