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都市快报 快报连线武汉、荆门的浙江医护 听听他们的前线救治见闻

2020-02-19 3727

刘祥,我希望你可以天天在这边,天天管我

快报连线武汉、荆门的浙江医护 听听他们的前线救治见闻

2020-02-19 都市快报 A7 特别报道

 

IMG_256

 

从除夕夜到216日,短短24天,国家、地方、部队等各级各类医院派出208支医疗队、2万多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

除了武汉,作为湖北荆门的对口支援地区,浙江在212日派出了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奔赴当地。

昨天,快报分别电话连线奋战在武汉、荆门一线的浙江医护,请他们讲讲救治前线的所见所感。见习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冯晓 应晓燕

浙大邵逸夫医院ICU护士刘祥:

愿成为患者求生的一点微光

本该是在60多岁的年纪里安老、为她15岁的孙子做做饭的日子,却在充满酒精、碘伏等消毒水的隔离病房经历着绝望,而我们,或许会成为他们求生的一点微光。

这是浙大邵逸夫医院ICU护士刘祥在217日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

5天前的212日,他作为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的一员抵达当地,并在214日一早上岗,进入由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区临时改造而成的ICU隔离病房。

刘祥说,在荆门,有两个地区的疫情相对严重,病死率高——京山和沙祥。他在日记中提到的,就是一位从京山转院过来的68岁危重症老年女患者。

第一次见到这位阿姨的时候,她戴着无创呼吸机面罩,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眼睛里没有神采,盯着一个地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刘祥回忆道,等到他走近和患者打招呼并做了自我介绍,一直没什么反应的阿姨却突然伸手紧紧抓住他,开口说了一句至今想起,仍然令他忍不住鼻酸的话:你能不能想办法带我回家,我不想死在外面。

刘祥愣住了。一时之间,他不知道如何开口。看一眼阿姨隔壁病床的插管患者,他不难理解这种绝望感的由来。

阿姨,你要加油。现在不仅有浙江,还有内蒙古和荆门三个团队的医生和护士,每一个人都很优秀。我们一起加油,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刘祥说。

说完这些,刘祥并没有离开,而是回握住阿姨的手,开始和她聊起了家里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患者和医护人员总是有隔阂的,关于家人,他们比较愿意聊,通过这个方法让患者对我们熟悉起来,希望也能给他们定定心。

了解到这位患者有一个15岁的孙子,刘祥鼓励她和孙子通通电话。电话接通后,阿姨依然在重复着想回家的字眼,那一头的家人们不断鼓励她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回来,家里都在等着她。

通话结束后,刘祥看着心情稍稍平复下来的阿姨,默默离开了病房。

当天下班前,刘祥再次来到这位阿姨的病房。当时,她正在吃晚饭,见到刘祥来了,放下筷子对着他说:刘祥,我希望你可以天天在这边,天天管我。说话间,刘祥注意到,阿姨的眼神似乎隐隐透出了些光亮。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呼吸科护师吕玲玲:

太阳总会出来,花儿总会绽放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呼吸科护师吕玲玲是一名90后,也是浙江省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126日凌晨,医疗队到达武汉,这一批的医护人员大多被分配至武汉市第四医院参与救治工作。

吕玲玲所在的病区是普通隔离病房,她说,相对于危重症病区的医护人员,工作会稍微轻松一点。然而,打针、抽血、发药、化药……这些平日里看似简单轻松的操作,因为穿着防护套装也变得异常艰难,护目镜上弥漫着层层雾气,只能透过雾气流下的缝隙观察作业。病房里没有空调,但护士们衣服也不敢多穿,一件短袖,一件单薄护士服,外面再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镜等等,4个小时下来,已经汗流浃背,头发都湿了,脸上更是伤痕累累。他们开玩笑说,这是爱的印记。

我们病区的33床是个五十多岁的大伯,已经住了快10天,从来的时候一直使用高流量氧疗,吸入氧浓度从一开始的60%到现在的90%,大伯氧合情况越来越差,胸闷明显,呼吸困难,一句话都要分好几次讲。吕玲玲说,大伯是武汉本地人,不会说普通话,很多时候,他们需要连听带猜才能理解他的意思。

16日下午接班后,大伯的氧饱和度一直不高,医护人员每隔半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要去查看一下。当天晚上送饭过去,大伯开口道:我要吃的,我要活下去。

当然,病房里除了心酸和难过,也有感动和鼓舞。吕玲玲说,病房里的病人都很理解医护人员。每次进病房,她都会听到亲切的问候,也会收到许多感谢。护士小姐,吃饭了吗?”“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给你们点赞!

还有个病人,更可爱,刚扎上止血带,自己就使劲拍打手臂,说为了给我们减轻工作难度,每次换药水,都会不住地说谢谢。吕玲玲说,就是因为有这一群可爱的人,使他们的工作备受鼓舞,不管前面有多么危险,多么困难,也愿意迎难而上。

前些日子,吕玲玲所在科室有一位住院半个多月的患者出院了,终于能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所有人都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谁知道,患者本人却哽咽了。他说:我每天都是热泪盈眶地在接受治疗,特别是浙江团队来了之后,更是心生感动。你们为了我们,冒着风险来到这里,我衷心地感谢每一位医护人员,这次住院会是我一生的回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乐观向上,就像积极对抗我们身上的病毒一样。要相信,不管怎么下雨,怎么刮风,太阳总会出来,花儿总是要开的。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戴一帆:

相信一切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29日,杭州市紧急组建第三批医疗队,共266名医护人员增援武汉,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两个重症病区,每个病区50张床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戴一帆便是266名医护人员之一。出发当天,离他新婚还不到两个月。

从武汉疫情初始我就想,如果什么时候需要去支援,一定要去报名。电话那头的戴一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往大了说是家国情怀,我是医生也是党员,我不冲在前,谁冲在前?往小了说,作为医生,更能体会同行和患者的心情。想想武汉同行面对高强度工作身心的双重压力,想想迷茫无助的武汉市民,我坐不住。

正式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戴一帆就碰上了一位不大配合的患者。这是一位76岁的老太太,原先曾经中风过,思维有些不清楚。

老太太的病情比较重,查房的时候,我发现她的血氧饱和度不好,原先是想给她用上无创呼吸机,但是老太太听不懂普通话,加上人也不是很清醒,怎么都不肯配合治疗。戴一帆说,当时还找来会说武汉方言的当地医护人员沟通,几个人轮番上阵,老太太依旧是老样子。

觉得患者可能需要家属的安慰与关心,查房结束后,戴一帆电话联系上了她的孙女。孙女很关心奶奶,听完我对病情的介绍,表示愿意做奶奶的思想工作。于是,在戴一帆和同事的配合下,老太太和孙女通上了电话。然而,孙女好说歹说,还是收效甚微。最后,大家评估了老太太的病情,从她的病情考虑,决定将她转入ICU

由于病区不同,之后我没办法及时得知老太太的状况,现在也还在打听。ICU也有优秀的同事在坚持努力,希望她能好起来。我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疫情终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正如戴一帆在216日发布的朋友圈中写的那样:今天是凌晨0点到早上8点的班,去上班时寒风凛冽,回宾馆时艳阳高照。想起前天的闪电,昨天的大雪,一切预示着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所谓不破则不立……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