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刚刚,浙江医疗最强天团400多人出战武汉重症区!你们都是杭州的宝,回来一个都不能少!


刚刚,浙江医疗最强天团400多人出战武汉重症区!你们都是杭州的宝,回来一个都不能少!
杭州日报 2020年2月14日
今天一早,昨夜的浓雾已散去,浙大一院、浙大二院、邵逸夫医院,三家医院包括感染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监护室等多学科400多名骨干医护,分别从医院出发赶往省人民大会堂集结!
“浙大一院141人,集结完毕!”
领队:院长、党委副书记黄河,血液病专家。
“浙大二院171人,集结完毕!”
领队:常务副院长王伟林,肝胆胰外科专家。
“邵逸夫医院142人,集结完毕!”
领队:副院长虞洪,外科专家。
临上大巴前,浙大一院内分泌科护士朱婧上紧紧抱住了她的同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老公和儿子呆呆地望着上车的朱婧,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朱婧儿子今年刚上2年级,记者问他“知道妈妈去做什么吗?”他摇摇头,眼眶一下子红了。
“孩儿他娘,你去一线,我在家里好好陪儿子,愿你早日凯旋!”
下一步便是战场,肩上已挂上五星红旗。但,妈妈、孩子、同事,临行我还想再和你们拥抱一下。
敬礼!英雄,我们等你平安归来!
浙大二院,医护人员在跟家人朋友告别,一位女医生说着说着就留下了眼泪,紧紧抱住母亲。
出征的医护人员们高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在邵逸夫医院,丈夫把头埋在妻子肩上,深情相拥:等我回来!
这也是浙江医疗队驰援湖北以来,派出阵容最强的一支,这支队伍将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两个重症病区和ICU。
包机5架,400多名勇士直飞武汉!
昨夜,三大医院通宵无眠。
女医生入选前剪光自己头发:我一定要去!
家人支持我去 女护士剪完发转身落泪
女的头发刚过肩,勉强扎起一个马尾;男的,寸头。这是所有出征医护的标配。剪短,首先是避免交叉感染;其次就是方便工作,戴帽子和穿防护服一套便是。
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医生吕姣玲戴着帽子走来。摘下帽子,所有的人都惊呆——杨梅头。
吕姣玲摸着头说,自己申请了3次才成功,就是要去武汉拯救危险的病患。在确定入选驰援名单前,这个很飒的双胞胎妈妈早就做好了准备,她用老公的剃须刀,将自己一头长发剪光。
浙大一院肾内科护士阮琼蕾,94年,栗色长发,剪了!
谢辞寒,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护士,95年,时髦小卷,剪了!“家里人很支持我去!”剪完发,跑下楼的谢辞寒步履轻快,但在转身刹那,分明看到,眼角有泪。
“我买了便宜的化妆品,买了巧克力,还有尿不湿,这个最不怕多。”
我们擅长救治病情后期多器官衰竭
“以月为单位,等我平安归来”
“看到那边疫情,我心里急!”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章渭方,在重症医学一线工作了20多年、拥有救治危重患者丰富经验的专家,在与同行交流中,有种从未有过的迫切感。“这次的新冠肺炎,病情进展到后期,患者会出现多脏器衰竭,这正是重症医学专家们最擅长管理和救治的。”
一次次的请战书,一颗滚烫的真心。2月3日,章渭方再次向医院发出“请战书”:“目前武汉疫情严重,作为重症医学的从业者,理应冲锋在前,请求去一线病房抗击疫情!我不会说太多的漂亮话,但我决心已定,谢谢。”这一次,章渭方如愿出征。
“我和家里说,以月为单位,等我平安归来。”
“后面几个月我以前的老病人,需要化疗的或开刀的微信留言,我会安排我最好的兄弟安排妥当。不需要住院的门诊,挂陈晓主任的专家号,同组主任,病情了解,便于复诊。”这是浙大二院呼吸科医生张斌连发两次的朋友圈。
他出征武汉,但在出发前,妥妥当当,一样样事情交代清楚,这就是医生。
希望在前方
武汉动起来,慢慢好起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几次驰援武汉的浙江医疗队带去的既是人手,更是信心。
在武汉市普爱医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为每个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办个简短朴素的出院仪式。没有鲜花,就用小小的KT板,写上“今天,我出院啦”六字。
“仪式很简单,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其他病人增添信心。”浙大二院护士卢燕说。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没有什么比病人康复更令人高兴了。邵逸夫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吴晓虹记得一位转来的危重病人,刚来时,胸闷气急,情况糟糕,他们调整治疗方案,两天后,这位男患者渐渐好了起来:可以自己呼吸,可以完整说话。
“我们接手病房后,没有出现过死亡病人,几位重症病人,也在渐渐好转。正月十五这天,7位病人还出院了。”
医院和驻地之间,曾经空旷的路面,有些菜农在卖菜,紧闭的商户有些打开了。“武汉‘动’起来了!”吴晓虹在这天日记中写到。
“会慢慢好起来!”武汉人李想的内心从未如此强烈和笃定。
李想今年32岁,本硕博都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在是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主治医师,2月2日刚从美国结束短期学习,飞回杭州,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他出征武汉。“我的老师、同学、父母家人都在武汉!武汉,我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