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人民健康70年

2019-09-11 3893

【人民健康70年】姚玉峰:牢记责任使命 展现医者担当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

201987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819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举办了2019年中国医师节先进典型报告会。报告会上,柴嵩岩、陈可冀、葛均波、庄仕华等10位报告人深情讲述了他们长期以来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健康的感人事迹,从多个侧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务人员的崇高精神,报告会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以下是报告原文,以第一人称讲述

牢记责任使命

展现医者担当

 

姚玉峰

 

在我的成长和从医经历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面对患者还是同行,我牢牢记得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医生,要重道义。1990年,我考取了国家公派奖学金,留学日本大阪大学。我十分珍惜,刻苦学习,用3年时间取得了3项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提前两年完成了博士答辩。大阪大学挽留我,哈佛大学也邀请我。如果留在日本,月收入可以达到国内平均工资的数倍,科研条件和平台也很好。但一想到万里挑一选派我出国留学的祖国,一想到国内的角膜病诊疗研究刚刚起步,治好眼病患者是我出国留学的初心。我选择回国。

作为一名医生,要有社会责任感。1995年一回国,我就做了世界上第一例不会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移植,被载入了世界角膜移植发展的史册,国际眼科界将其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眼科教科书收录了我的技术。我把我的专利无偿奉献给全世界的同行。

但是,每天面对天南海北的病人,我虽然不停地看病、做手术,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仍然无法满足大量病患的需求。我意识到,面对已有1000万、每年仍以30%速度增长的角膜病人,面对成千上万可能因误诊而失去救治机会的眼病患者,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于是,从2009年开始,我义务举办全国性角膜病学习班,至今已连续举办11年,累计培训7000多人次,相当于全国眼科医生总数的四分之一。面对同行、病人的感谢,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这是我的责任。

正是这份责任意识,促使我回国后就注重积累病例数据和照片。20多年下来,拥有了20多万张角膜病人的图像,凭借此,我成功开发出第一代人工智能角膜病诊断系统,诊断准确率达到了87%。要知道,诊断准确率每提高一个点,就意味着能减少10万病人被误诊的可能。

作为一名医生,要勇于担当。去年和今年,我先后为两位全国道德模范——94岁的黄旭华院士和96岁的龚全珍老阿姨实施了高难度的白内障手术。手术前两位老人都已面临失明。他们四处求医,得到的诊断意见都是超高龄,手术风险太大。他们找到我时,我除了为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而慎重考虑,同时也深深地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

黄旭华院士,为了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龚全珍老阿姨,跟随丈夫开国将军甘祖昌,回乡当农民,把知识和韶华无私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他们的精神,不正是知识分子铁肩道义无私忘我的生动写照么?面对他们对光明的渴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哪怕要冒“一失万无”的风险,我也愿意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最终,两台手术都取得了成功。

我不会忘记,黄院士和龚阿姨摘掉纱布时,那孩子般开心的笑容。那一刻我觉得,能够救死扶伤、送人光明,这是一名医生最大的幸福和成就。今后,我会坚守使命,为更多的人送去光明。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