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 浙大邵逸夫医院:“互联网+”远程诊疗对口帮扶贵州道真县


浙大邵逸夫医院:“互联网+”远程诊疗对口帮扶贵州道真县
2019年08月27日 来源:凤凰网
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里,心血管内科的朱美荣医生正为一名因“发作性晕厥”入院的老年患者而一筹莫展。初步诊查过后,她仍无法给出准确的诊治结果和计划。焦头烂额之际,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及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轻松化解了诊疗难题。
8月24日上午九点,浙大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MDT团队与贵州道真自治县人民医院进行了远程视频会诊,首次运用邵医(纳里)健康云平台实现精准、高效诊疗。
远程会诊前,考虑到患者病例的特殊性,邵逸夫医院医务科科长陈文军专门召集相关科室专家进行讨论,组织心内科翁少翔主任医师、呼吸内科吴晓虹主任医师、神经内科张锦华主任医师、感染科皮博睿副主任医师、心内科虞雪琴护士长、金金花护士长等医护人员参与此次MDT远程会诊。临时有事在外的感染科皮博睿主任医师点开手机里的纳里医生APP,加入视频会诊。
通过邵医(纳里)健康云平台,MDT远程会诊团队听取了朱美荣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讲述,查看患者的门诊病历、检查报告、检验报告、医学影像、处方信息、治疗记录等电子病历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了集中讨论。据了解,该患者今年74岁,因“发作性晕厥”入院治疗。检查结果发现,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颈项强直、颅内压增高征象,严重时24小时内出现高热、贫血及神经系统症状。
通过远程系统,邵逸夫医院的专家们耐心地展开询问,“患者有抽烟史吗?”“有没有结核病史?”同时也从专业角度提出诊疗建议,各学科专家在综合研判病例后,结合病人的现状,最终将一份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反馈给远在视频另一端的朱医生。
从视频开始到诊疗结束,不到1小时,一次远程会诊就顺利结束。据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副院长周道扬介绍,早在2012年,邵逸夫医院就与贵州道真自治县人民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旨在帮助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提升医疗服务水准,惠及百姓。
帮扶7年来,邵逸夫医院共计派出18批83位专家现场开展技术指导、临床教学,共计手术带教452台次、业务讲座482课时、疑难病例讨论476例,另外在道真县人民医院先后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胸腰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56例;免费接收道真县人民医院专业技术骨干137人进修学习;捐赠数字化移动式X线摄影系统、高清腹腔镜、宫腔镜等各类医疗设备共计20台,总价值近1116万元。在邵医的帮扶下,道真县人民医院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台次分别从2012年的16.7万、2.2万、4100台次增加到2018年35.6万、3.9万、6796台次,分别增长113%、77%、66%。
现在通过运用健康云平台,邵医对道真县的对口支援可以实时升级,各学科专家可通过手机、pad、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两地医院间的远程视频会诊,打破传统远程医疗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精准医疗和高效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从沿海发达地区向中部省份、边远地区基层下沉。
除此之外,通过这套全新的远程诊疗系统,医生还能够在线进行远程咨询、远程教学及门诊/查房,双向转诊,开具互联网处方等,为如道真县等医疗落后地区的基层百姓提供可视就诊服务,有效实现“首诊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诊闭环,打破“倒金字塔”型的医疗格局。
目前,该平台已接入国内医疗机构2500余家,注册医护人员20万余名,远程医疗200万人次,累计服务患者2亿人次。其中,浙江省内平台活跃医生8600余名,覆盖省内11个地市82个县(市、区)的210家医疗机构,转诊、会诊等核心业务总量已突破110万单。
据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介绍,邵逸夫医院在2014年就已采用4G技术实现国内最早移动远程会诊手术直播,开启国内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最早的探索,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邵医的远程会诊系统也将持续创新进步,为广大患者提供及时快捷的医疗救治服务。
24日当天,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健康中国行”走进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活动中,蔡秀军院长带领邵逸夫医院健康扶贫医疗队共19人,涵盖ICU、肾内、消化、产科、骨科等10余个科室专家,与道真自治县人民医院专家一起,为近200名群众提供了免费诊治、用药、康复咨询等。(肖木、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