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带你了解吸脂塑形


带你了解吸脂塑形
其实它也没那么“妖魔”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2019年5月21日星期二 3版 健康
■记者程雪
随着“瘦身”观念的风行,爱美的女士们总是想“再瘦一点”,视身体上的脂肪为“死敌”,于是,吸脂悄然在美容行业流行起来,然而,吸脂就等同于减肥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马菁晶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她告诫大家,吸脂(抽脂)属于整形美容外科体形雕塑手术中的一种,通过负压吸引的方法把身体某一部位多余的脂肪给吸出来,它只能达到塑形身材的效果,不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抽脂只能塑形而非减肥
实际上,人体的脂肪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吸脂手术抽取的是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是无法抽到的,而内脏脂肪是肥胖、产生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另外,抽脂手术最多只能抽取8000~10000ml的脂肪,相当于6~8公斤,所以靠抽取皮下脂肪不能真正达到减肥目的。
全身性肥胖的患者并不适合直接手术,而应首选运动饮食减脂。不过,都市白领坐着办公较多,脂肪首先会堆积腰腹部、臀部和大腿等受力较少的部位,而这些部位恰恰是饮食控制和运动很难减下来的位置。因此吸脂作为一种塑形手段,特别适合于那些饮食控制良好、又有运动习惯,但是腰腹部、大腿位置顽固性脂肪难以减少的求美者。
常见的局部吸脂部位是腰腹部、手大臂、大腿、双下巴等。越接近四肢末端的部位,如小腿,不建议进行抽脂,因为运动过多不利于术后恢复。
术前评估很重要
当下的美容业乱象丛生,很多地方资质不合格、操作违规,最后被坑的是消费者。因此,想要进行吸脂手术,最好提前确认机构和医生的资质。
在正规医院,医生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是否适合手术。除了肥胖者,严重的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建议做吸脂。
同时,有手术意向者还要进行一系列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等检查。手术时间,要避开哺乳期、孕期、经期。
吸脂手术要用到麻醉剂,一方面让脂肪细胞肿胀,另一方面收缩血管从而减少出血。局部麻醉所使用的利多卡应限定在400mg/小时,大范围吸脂,可能需要静脉麻醉或全身麻醉。所以,术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吸脂的部位确定麻醉方式和剂量。
实施吸脂手术大多采用传统的吸脂方法,同时配合水动力、激光、共振、超声等方法。这些配合手工抽脂的方法可提高抽脂效率、减少局部神经血管素损伤。
现在市面上逐渐出现了溶脂技术,通过药物或冷冻的方法破坏脂肪细胞,是一种微创的非手术手段。“这个技术刚刚开展,虽然有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马医师举例,比如冷冻溶脂技术就可能引发脂肪堆积、冻伤等问题。相比下,传统吸脂更有优越性。
术后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马医师告诉记者,她自己最常用的是激光辅助吸脂手术,“有一部分人术后可能会出现皮肤松弛,激光抽脂不仅能够在术中刺激皮肤收紧,也能在术后促进皮下胶原蛋白生长。”
术后,患者穿弹性紧身衣可以让表面皮肤和深面肌肉组织贴合在一起,也起到收紧皮肤的功效。若皮肤松弛过于严重,可以进行腹壁成形手术让皮肤变紧致。
神经麻木也是一个常见的术后情况,当吸脂量和范围比较大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皮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异常,从而产生麻木、触电感,这是难以避免的,但随着时间延长都会慢慢恢复,一般恢复期为半年。
进行面部精细吸脂的时候,若操作不当,触碰到面部神经,导致面部表情不对称。
很多人误入操作不规范的机构抽脂,一些不规范的方法可能引起局部皮下组织凹凸不平,表面看起来也有“疙瘩”。
吸脂也可能引发脂肪栓塞这一并发症,轻者可能皮肤出现一块坏死,重者可能失明甚至死亡。
多数抽脂者同时选择自体脂肪移植
马医师接诊的抽脂者当中,有90%的人选择进行自体脂肪移植,把多余的脂肪移植到苹果肌、泪沟、太阳穴、胸部、下巴等地方,通过填充,整体形象更加完美。
不过,吸出来的脂肪不可直接填充进去,要经过3到5分钟的离心或静置,去掉其中的水和血液成分。
当下,玻尿酸、胶原蛋白、童颜针等也是热门的“填充材料”,不过,这些产品比自体脂肪移植更贵,且维持时间短,如玻尿酸顶多维持一年半。
而自体脂肪移植性价比很高,可以大容量填充,效果也更好些,不容易被代谢掉。对于进行移植者而言,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几乎不会产生排斥反应。
脂肪移植的存活率因人而异,也因部位而异。眼周部位由于血供丰富,是脂肪存活得最好的部位,可以达到90%,而在活动比较多的位置比如鼻唇沟,可能只有50%甚至更低。
如果在脂肪填充时操作不恰当,可能形成油囊、钙化、产生结节等问题,或者脂肪堵塞血管,可能引起脂肪栓塞等。
因此,马医师建议大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求美,同时,注意术后局部伤口不可按压、不能沾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