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给浙大邵逸夫医院打call!25年坚持,为年轻医生成长搭建平台!


给浙大邵逸夫医院打call!25年坚持,为年轻医生成长搭建平台!
来源:都市快报 2019年4月28日星期日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 王家铃 刘翔
上周四上午8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号楼报告厅人头攒动。
会场右侧的电视大屏幕上,包括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德清县人民医院、绍兴市中心医院、江山市人民医院、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道真县人民医院、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等在内的多个分会场同步远程视频在线。大家都在等待一周一次的邵逸夫医院大内科晨间教学活动。
8点05分,武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潘钦卿主治医生,通过视频,向杭州主会场及其他各分会场的同道们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教学病例报告会(Teaching case)。
武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潘钦卿主治医生正通过远程视频进行病例教学 摄影 | 记者 金晶
这是邵逸夫医院内科晨间系列教学活动推出25年来,首次由医联体合作医院医生当主角分享病例的教学活动。
“以前,我们都是以临床诊疗为主,没有想过如何去做一个好的教学医生。第一次在邵逸夫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平台上分享病例教学,收到专家大咖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不管是对我的教学能力还是今后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水平,都会很有帮助。今天的活动,收获多多。”潘钦卿医生感慨道。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院长、邵逸夫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戴宁教授表示,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生作为主角登上省级医院平台教学,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对于提升基层医生的教学能力,意义重大。
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学的过程也是医生提升自我的过程
当天,潘钦卿医生和大家分享了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病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诊疗过程。
55岁的王女士(化名)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去年11月一天,她突然头痛4天,伴反复发热,之后又出现了行为异常,经常胡言乱语,记忆力也开始下降,严重时甚至开始打骂家里人。
面对这样的病史,如何定位,定性?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经过一次次病情分析、鉴别诊断,一次次排查,最后确诊王女士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对症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预后。
“王女士进进出出医院三四个月,从武义到金华到杭州最后再回到武义治疗,整个过程也算比较曲折,家里人甚至以为她精神方面出了问题,一度想放弃治疗。好在后来明确了诊断,找到病因,对症治疗,最后结局相对还算好的。”潘医生说,之所以选择这个病例分享,一是提高大家对这个疾病的认知,尽早尽快对症治疗可以取得比较好的预后;二是,在患者病情有反复时,医生要沉下心来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同时跟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不要随便放弃治疗。
一个小时的教学病例报告结束后,邵逸夫医院内科专家们点评了这场教学活动,他们肯定了潘医生这次病例教学内容,同时,对于这个病例教学抛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大到疾病诊断的精准性,小到PPT制作的细节,事无巨细。
“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一针见血,给出的建议很实用。这次分享,我准备了半个月,邵逸夫医院睡眠中心副主任、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力三老师也一直视频指导我,让我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受益匪浅。”潘医生说。
邵逸夫医院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王筝扬说,参加病例教学活动分享的,大多是年轻医生,来听课的,大多也是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和医学生,当然还有参与指导的高年资内科医生。通过现场直播教学,让年轻医生提供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一是可以锻炼他们对疾病诊治过程的反思与提炼,二是将总结好的内容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医生,达到事半功倍学习的效果。同时,在教学报告过程中,有高年资医生指导,使病例教学价值呈现更圆满。
每周四,邵逸夫医院大内科都会举行大内科晨间教学活动 摄影 | 记者 金晶
为什么要坚持每周举行
大内科教学病例报告会?
在谈及为何要花时间花精力组织每周一次的大内科教学病例报告会?戴宁教授表示,这样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今,专科越分越细,医生的视野也越来越局限,只会看自己熟悉专业的疾病,缺少整体综合思维能力,容易漏诊和误诊。但疾病往往是系统性的,举办大内科教学活动,可以弥补医生视野局限性,提升整体思维能力。国外的医院很强调大内科教学,但我们国内很多教学多以专科形式开展,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我们把大内科所有病例放在这里亮相,至今,已积累了1000多个病例,帮助医生开阔了思路,培养了对疾病整体的考虑,我们的晨间教学项目因此也获得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戴宁说,“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规范治疗,是目前基层医生和年轻医生最缺乏的能力,通过病例教学,对理清临床思路、提升疾病诊治水平有很大帮助。”
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医疗质量
打造医生同质化水平
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应可净教授表示,今年是邵逸夫医院建院25周年,大内科晨间教学活动也坚持了25年,这其中,医联体远程教学已经开展了5年。
5年来,邵逸夫医院内科通过各类示范教学,不仅将大量的医学进展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给了这些联合医院的同道,更是将传承医学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展示给他们。如何培养年轻医生,做好“医教协同”,打造“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其实一方面就是从这样点点滴滴的教学工作做起的。
今年开始,邵逸夫医院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视和医联体合作医院的互动,让观摩学习了多年的合作医院的医生作为教学主体,走到台前来准备病例,受到了大家热烈的反响与支持。为了更好的帮他们提高,戴宁教授、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何红和我先期充分与合作医院的领导开展沟通与协调,并让王筝扬主任开展了“如何做好教学病例报告”的培训,同时为他们提供指导老师,让他们在总院充分的教学与学术的支持下,参与进来,在医联体大平台大团队中,更接近医联体核心医院的水平。
“医疗资源下沉,最重要的是服务区域百姓、提高医疗质量,而提高医疗质量最关键的是医生的同质化,如何做到同质化,这就需要通过教学和培训,来规范治疗,提高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应可净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