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邵医模式打造高水平“医联体” 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 努力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医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
邵医模式打造高水平“医联体”
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 努力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来源:都市快报2017年12月7日星期四 第B04版践行十九大·优秀医联体
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家铃 盛羽
2016年2月,邵逸夫医院下沉8000万资金在武义分院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中微创医学中心”。
2017年11月22日,邵逸夫医院与德清县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打造高水平医联体,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示范县”建设。院方供图
在江山分院,邵逸夫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已完成七期针对业务骨干和师资力量的心血管急救相关培训。院方供图
11月22日,德清县人民医院正式挂牌“邵逸夫医院德清院区”。挂牌后的德清院区将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继庆春院区、下沙院区之后的第三个院区,这标志着邵逸夫医院与德清县人民医院的合作将从既往的帮扶指导走向深度融合的“医联体”模式,给德清院区带来持续的、系统的改进、提升和转变。
今年4月,当医联体建设从以往的“自选动作”上升到了“国家行动”时,邵逸夫医院在“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思考中第一时间和江山分院、龙游分院签订了合作办医关系。
“工作启动之初,我们的目标就是将邵逸夫医院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植入每一家分院,彻底改变县级医院的就医模式,把病人留在‘家门口’,实现省级医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三级联动。”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说,可喜的是,在“邵医人”的坚持和努力下,带着“邵医模式”打造高水平“医联体”已见实效。
“五纵”、“五横”
邵逸夫医院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两横”
“邵逸夫医院-江山市人民医院”高水平医联体项目是“浙江大学衢州医联体改革示范区”五个纵向医联体之一。
7月22日,邵逸夫医院重症胰腺炎诊治中心江山分中心成立,标志着邵逸夫医院针对“医联体医疗技术转化平台”浓墨重彩地画下了“五横”中的第一横;10月17日,邵逸夫医院江山高水平医联体教育培训中心的成立,以及聘请24位邵逸夫医院专家为江山市人民医院潜力医(技、药)师的导师,则标志着邵逸夫医院围绕“医联体培训教育基地”的内容画下了“五横”中的第二横。
“建设高水平医联体是我省深化医改的重要措施,也是探索‘双下沉、两提升’实现形式的新尝试。”邵逸夫医院党委副书记李强说,“随着医联体项目运作的不断深入,必将对江山市的医疗卫生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江山市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心肺骤停90分钟复苏成功
高水平“医联体”架起生命的桥梁
90分钟!五十出头的老蒋(化名)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心跳、呼吸骤停后,还捡回了一命,而且是通过“家门口”的江山市人民医院(即邵逸夫医院江山分院)和省城的邵逸夫医院共同联手把他救回来的。
“我赶到医院的时候,急诊科的同事还在给老蒋做心肺复苏,就嘱咐他们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并利用床边B超对病人的心脏情况进行了评估。”邵逸夫医院派驻江山分院的重症医学科专家陆志华说。
四次除颤,持续心肺复苏约90分钟后,老蒋终于恢复心跳了,转ICU监护治疗。经检查,老蒋被诊断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当天晚上接受了溶栓治疗。
第二天,老蒋的病情突然出现变化——再次命悬一线。为此,江山分院第一时间向总院请求支援。
邵逸夫医院党委副书记、地方合作交流办负责人李强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林玲前往江山分院会诊。
现场评估后,林玲认为老蒋病情仍然极其危重,提出了转院的建议。当天晚上,老蒋顺利住进了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并开始接受治疗,直至康复出院。
“可以算是奇迹,像这样的大面积心肌梗死病人能救回来真的很难。”林玲说,若不是当地医务人员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为老蒋赢得时间奇迹很难发生,这很大程度上和邵逸夫医院多年来对江山分院的帮扶,“邵逸夫医院-江山市人民医院”高水平医联体建设有关。
医院得发展
拥有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3年9月,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成为“邵逸夫医院武义分院”,开始了医院文化、管理、人才、技术及服务的全方位合作,并且在“高水平医联体”建设中,分院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子。
人才下沉。邵逸夫医院先后向三家分院派出了144人次的专家,且大都是医院高年资的骨干,如:泌尿外科副主任赵伟平,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务科负责人陈文军等。
通过总院一批批地下派专家,虽能解燃眉之急,但却不是长久之计。为此,邵逸夫医院推出了“潜力医师导师制培养计划”(简称“导师制”),通过“一对一”地进行精心培养,促进基层医护人员的成长成才和医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如今,武义分院已培养了33位“潜力医师”。
“导师制”不仅让武义分院的年轻医生逐渐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给基层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还在江山分院、龙游分院迅速落地生根,并被同行争相借鉴。
技术下沉。“现在邵逸夫医院在开展的术式,武义分院都能做,比如经皮肾镜碎石、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已占到分院常规手术的60%-70%,和市级医院差不多。赵伟平说,除了门诊量、手术量的大幅提升,泌尿外科还评上了“县级龙头学科”。
“邵医护理”下沉。随着总院护理团队的下沉,“邵医护理”的核心——“学术、专业、标准、自主”逐渐被植入到武义、江山等各个分院的每一位护理人员心中,不仅对护理质量的每个环节制定详细的评定细则,并且将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和方法移植入各家分院。以江山分院为例,至今为止每年医院完成20多个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
“只有实现各级医院服务和管理同质化,才能将病人留在‘家门口’。‘邵医护理’的植入是一个突破口。”邵逸夫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潘红英主任护师说。
群众得实惠
小病不出县,“家门口”看名医
听说“明天就可以回家了”,住院还不到24小时的章女士有些惊讶,她因腹痛急诊入院,后被查出右侧输尿管结石,接受了输尿管软镜碎石手术。这一速度,得益于2016年11月在武义分院推行的“日间手术”模式。
聊起推行“日间手术”模式的初衷,时任武义分院常务副院长陈文军感触颇深,他说,2016年2月,邵逸夫医院带着8000万资金,在武义分院成立了“浙中微创医学中心”,是省内7家带资金“下沉”的省级医院中最多的。如何用好这笔钱,让当地百姓“足不出县”享受省级医疗服务是陈文军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6年6月,邵逸夫医院开始推行“日间手术”模式,结合当时武义分院日益紧张的床位。5个月后,陈文军大刀阔斧地在武义分院推广了“日间手术”模式。
如今,乳腺肿物切除术、大隐静脉腔内微波闭合术、肛裂切除术等,涉及外一科、外二科、骨科、妇科、眼科、消化科等科室的14个病种在武义分院都能实现“24小时入院-手术-出院”。
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少(甚至零出血),住院时间短,总体费用低,“日间手术”模式的推行不仅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了省级的医疗服务,也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邵医”医改务实路
50896人次专家门诊,990次学术讲座
目前,邵逸夫医院已和省内外30家医院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帮扶关系,除了完成武义分院、江山分院、龙游分院等“规定动作”的帮扶,邵逸夫医院还与德清县人民医院、富阳区人民医院结为自愿双向选择的帮扶医院,属“自选动作”。
截至今年10月,邵逸夫医院“下沉”专家共完成专家门诊50896人次,开展手术3183例次,教学查房2003次,疑难病例讨论1719例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75项,建立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569项,举行各类学术讲座990次,参加培训人员达30250人次。
这是一次成功的“复制粘贴”。在多种形式的“高水平医联体”建设中,武义县人民医院、江山市人民医院、龙游县人民医院已是截然不同的面貌,也为我省分级诊疗的建立带来了汩汩活水。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他很高兴看到随着“邵医模式”输出,能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看病就医贵,实现“医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