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大医院如何大作为?邵医模式引关注


大医院如何大作为?邵医模式引关注
时间:2017-06-12 15:49:43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作者:吴佳男
“建设健康中国,大医院有大作为”。
6月10日,由《健康报》社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承办的“第四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论坛暨健康中国杭州峰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浙江省政府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相关领导、两院院士,以及海内外数百位大型医院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共1500余人齐聚,论道“健康中国”。
峰会的主论坛和六个平行论坛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联体”、“现代医院管理”、“社会资本对接”和“分级诊疗”等关键词被热议。
“对大型公立医院来说,改革过程中有四个指标需要思考:门诊量是否变化了?复杂手术和疑难杂症是否变化了?总收入是否变化了?收入结构是否优化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监察专员姚建 红在发言中提了以上四个问题,之后他表示,“现在改革的方向已非常清晰,要求也非常明确,路径也在优化,关键是大家如何想到并且促进医疗收入结构更加优化的同时,减少一些不利因素。”
“医疗的核心问题是质量、病人安全和持续改进,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跟得上现代医院发展的步伐。”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在发言中详尽解读了新近出台的“临床路径指南”。
“药品零加成后公立医院发展困难已是共识,现在大家都在探索。”在“药品零加成时代的医院转型”分论坛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孙虹介绍了自家医院的“8+1+1”方案: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格补偿80%,政府财政补偿10%,医院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运行效率自行消化10%。“之前医院效益好,问题好解决,但现在需要想更多办法。”
在“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如何对接”分论坛上,台州恩泽医疗中心主任陈海啸表示,“很多人都觉得医院现在是蓝海,公众也认为公立医院很赚钱,但实际上呢?过去对医院的边界以有形的资源和规模为依据进行思考,但现在还停留在这种状态下是不行的。”
“从‘社会资本办医’,到‘社会办医’,再到‘社会力量办医’,厘清这几个概念可能是当下社会资本尝试与公立医院对接的最大问题。”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应亚珍表示,“两股力量,一个机构。相关规定要求社会力量和医院合作登记时必须写明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但公立医院肯定是非营利性的,资本力量进入后又肯定有营利性质,这个目标相悖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以上几个问题,似乎在“邵医模式的解构与分享”专场上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答案。
邵逸夫医院近年来的发展颇受瞩目。本月6日晚《新闻联播》中报道的眼科医生姚玉峰,正是来自“邵医”。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用“生命树”可以表达“邵医”模式:树有土才能萌芽,有根,有干和枝叶才能生长,最后才会开花结果。他认为“邵医”有“文化之根”和“科学之根”。
在邵逸夫医院党政办副主任林辉看来,自2014年启动“未来医院”战略以来,邵逸夫医院在人文、管理、医疗质量和服务环境等多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尤其在“智慧医疗”方面,成效斐然。林辉介绍,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医院已打造了国内首个全流程移动就医平台和国内首个以分级诊疗为核心的移动智慧医疗平台-邵医(纳里)健康云平台。
今年2月16日,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刘文先一行调研邵逸夫医院后,希望该院总结“互联网+医疗”的成果,并使之标准化、系统化,最终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的服务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全国。
本次峰会开幕式上,“邵逸夫医院—新疆远程医疗协作平台”正式发布上线,这代表邵逸夫医院的又一成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