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网 失去药品加成的大医院, 在新医改浪潮下,大医院何去何从


失去药品加成的大医院, 在新医改浪潮下,大医院何去何从
来源:动脉网 2017年6月10日
6月10日,由《健康报》社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承办的“第四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论坛暨健康中国杭州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本次论坛以“建设健康中国,大医院有大作为”为主题,政府领导、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两院院士,以及来自海内外的数百位大型医院的管理者、专家学者等1500多人齐聚西子湖畔。
开幕式是由健康报社总编辑周冰主持,健康报社社长邓海华、浙江省卫计委副主任马伟杭、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发布大会致辞。
主要围绕邵医模式、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联体建设、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分级诊疗、医院文化与人文关怀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大型公立医院在建设健康中国过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建言献策。
建设健康中国,大医院大有可为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等国家卫计委领导针对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重点、难点、机遇等发表了精彩演讲。
张宗久强调了,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方面的重要性。他表示,必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推行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推进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机制。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医管局主席梁智仁则为大家介绍了香港在公立医院管理方面的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认为,建设健康中国,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既是对大型公立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大型公立医院更好的发展机遇,大医院应当毫不迟疑的承担起其中的关键责任和使命。
借鉴“邵医模式”
根据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的介绍,“邵医模式”包含了创新的现代医院管理模式,优质的就医体验,高水平的医疗质量和安全,先进的智慧医疗平台,以患者为中心、员工为主体的医院文化等多个方面。
而公立医院改革正是对目前大型公立医院在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信息化、智慧化、医院人事薪酬制度、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事实上,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邵逸夫医院在多个方面都走在了前列。
为助力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积极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口援疆工作的战略部署和决策,联合新疆兵团第一师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等多个区域医疗中心,依托“邵医健康云平台”,共同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一带一路远程医疗协作新模式。
目前,该平台支持远程联合门诊、多模态远程会诊、远程移动查房、远程影像诊断、互联网远程教学及移动技术指导等业务功能。未来,平台将不断深化服务功能,创新国际医疗服务合作机制,拓展国际医疗服务,积极构建一个完善、开放的“丝路跨境医疗服务平台”,全力助推“一带一路”战略。
中西文化相结合
此外,在邵逸夫医院首任中方院长吴金民作看来,大医院也需要接受“中西医院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据他回忆,在建院的最初五年,邵逸夫医院由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的医学专家和管理团队全面加盟管理,法人治理机构、全院聘任制、董事会和委员会制度、国内首家Attending负责制、与国际接轨的全人照护理念等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首次植入中国土壤,并在中美管理层的磨合与交融之间,寻求出中西方文化融合下独特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中国传统医院管理模式”与“西方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初步对接、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的道路。
邵逸夫医院首任中方院长吴金民认为,中西方医院管理很大的一个区别是在医院文化上。得益于中美联合建院的特殊优势,邵逸夫医院在医院文化建设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经验。
同时,从邵医的建院发展方面,他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邵逸夫医院处在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节点上采取取长补短的融合方式,在互惠和互补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邵逸夫医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医院领导层的决心是关键。
二是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直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