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 在世界医学历史上书写中国人的名字——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在世界医学历史上书写中国人的名字——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来源:浙江之声记者侯剑韬
角膜移植作为治疗角膜病的有效手段,一直面对着排斥反应这个重大障碍。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二十年多年前,就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世界医学发展长河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光明使者。
前天下午做完角膜移植手术,金国春病了20多年的眼睛,视力已经恢复到了0.5。经过检查,就办理了出院手续。
“以前看得见不清楚的,人也白茫茫的,现在看人很清爽了。”
△姚玉峰为金国春进行出院检查
能够术后不到24小时就出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角膜移植后不会出现排斥反应,只需简单用药就可以。而这曾经是困扰了人类将近百年的难题。最终解决这个难题的人,正是给小金做手术的——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眼科主任姚玉峰。姚玉峰解释说,排斥反应可以简单理解成身体免疫系统把移植的外来组织或器官当成了“外来的敌人”。
“以前做的移植,为什么会排斥反应?供体的角膜整个移到我身上,对我受者来说,我身上的保护机制,对这个移植物产生攻击嘛。那么我们攻击要理解清楚,最主要攻击的是谁?”
△姚玉峰与世界知名眼科专家共同主持国际会议
“避免排斥反应,做好角膜移植”,这是姚玉峰从医三十多年的奋斗目标。1984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6年后,这个28岁的温州小伙子成了学校里最年轻的讲师。1991年底,他考取了卫生部公派“笹川医学奖学金”的出国项目,赴日本师从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田野保雄以及大桥裕一、井上幸次等国际眼科界泰斗研修眼科。仅一年,他就用不断的实验证明了“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即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在内皮层,只要保留下来,就可以避免排斥反应。
可是由小鼠到人,原本的实验就变成了没有重复机会的手术。如何没有损伤地剥离人类角膜中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厚的内皮层,这足足让姚玉峰困扰了3年。
“可以理解成黏在皮肤上的东西,比如胶布。一个方法就硬撕嘛,那有时候也会撕出痕迹嘛。也尝试了很多方法、 设计了很多器械,用了很多动物,应该是几千只小鼠,但都不完
美,或者是失败的几率很高。这当然是个很苦闷的事,好像时刻有阴影在脑子里面盘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95年3月,这个让姚玉峰茶饭无心的问题竟在一次吃鸡蛋时无意中被解决了。他回忆说,那天早上吃水煮蛋,思想走了神,用力很轻,只把鸡蛋的壳轻轻敲开了一点,而后轻轻一剥,蛋壳下来了,蛋衣是完整的。他当时就想,如果壳跟衣用很软又有张力的东西分开了以后,再去剥蛋壳不很安全了嘛。
“那么想到这一点以后,就怎么第一个点怎么剥地又小又是确定性很高。那有没有这样的器械?事实上当时全世界不存在这样的器械,那就自己设计么。
△姚玉峰设计的手术工具
1995年5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这一剥离术进行的排斥反应,三个月后患者的视力达到了1.0。之后的所有移植都实现了零排异。
整整一个世纪,世界医学角膜移植发展的长河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并写进了美国医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