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生活与健康 “零”射线导管消融 造就“无”线完美

2017-05-17 3905

“零”射线导管消融  造就“无”线完美

来源:生活与健康 2017517 星期三 A5 说医论病

 

介入心脏病学是近20年来临床领域里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这个技术是借助X线影像,将导管送入心脏,对引起心脏病的病因进行治疗。因其对患者的创伤小、疗效肯定、恢复快等特点,而被患者广泛接受。如冠脉支架植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以及先心封堵术等。但是介入性心脏病治疗一般都需要在放射性(X线)的辅助下进行,就是所谓的在医院DSA机房进行,这多少会让一些患者望而生畏。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主任医师就接诊了这样一位患者。张女士既往有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病史,曾用药物控制,后因备孕需要停用药物。近期张女士准备进行人工辅助生育,即通俗所称的试管婴儿。但是,停药后的室性早搏再次发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一万五千余次,张女士感到心悸、胸闷等不适。

张女士询问了蒋主任关于自身疾病的治疗方法,对使用药物对备孕及辅助生育的影响深表担忧。而蒋主任告诉她,可以考虑射频手术治疗。不过,对于之前曾了解过射频消融的张女士来说是万分畏惧的,常规射频消融术需要借助放射性,一旦接受手术,备孕计划至少将推迟半年,对于已经进入高龄产妇阶段准备进行辅助生育的张女士无异于雪上加霜。

然而,蒋主任的一句“没有射线,无需担心”打消了张女士的顾虑,平静的进入了导管室准备接受手术。

蒋主任及其团队成员借助精细而又准确的三维导航技术在无需放射性引导的情况下,迅速标测到了室性早搏的来源,采用导管消融技术在台上即时终止了室性早搏的发作。张女士术后第二天顺利出院,并可以尽早进行试管婴儿的治疗。

如何能够避开X射线,看清楚导管在体内的轨迹呢?三维定位导航系统帮助解决了这一难题。该系统类似于GPS定位系统,在患者的体表贴上参考电极,借助磁场及电场作为参考定位(类似于定位卫星),标测导管(类似于GPS终端)在体内移动时,与磁场及电场位置发生改变,定位系统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定位导管,并在计算机帮助下对导管轨迹进行三维重建,导管根据导航可以在体内畅通无阻。医生借助计算机软件从不同角度观察心腔内各导管空间位置,调整射频导管,标测靶点(病灶)。随后,射频导管释放能量击中靶点,清除病灶,宣布射频消融获得成功。这个手术仅需1小时,整个过程医生没有踩一脚透视,X光机处于闲置状态。

消融导管沿着股静脉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到达右室流出道,标测室早起源点(红点区域),室早时局部电位最早出现(红色箭头),放电消融后室早消失

无射线三维导航定位射频消融,是在传统射频消融术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改进,该技术使病人与医生免受X线辐射,三维标测使得消融更加简便易行,同时系统有记忆功能,避免重复消融,最重要的是有更高的安全性,避免因导管移位而导致的并发症。(谢文竹 周素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