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APP 什么?肝切除大手术后3天就能出院 还能省万把块


什么?肝切除大手术后3天就能出院还能省万把块
2017-03-28|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李文芳通讯员王家铃周素琴
“太惊喜了!术后第2天就能下床走路!”看着病房外正在缓慢行走的母亲,齐女士激动地对一旁的康复医生说。
家住杭州的王阿婆今年68岁,3月21日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接受了肝切除手术,令她自己和家属都意外地是,手术的整个过程异常顺利,甚至没觉得“遭罪”。
先说饮食。以往患者术前要空腹12小时以上,术后要靠输液来维持身体能量。可王阿婆被推进手术室前2小时,她还补充了些糖水,术后当天晚上就能进流食,第2天馄饨面条就吃上了,肚子可是一点儿也没受“委屈”。
再说疼痛。肝切除这么大的手术,最起码要“开膛破肚”吧,创口大怎么会不痛呢?可恰恰相反,王阿婆肚子上只有几个“小洞洞”,复原较快,并且在术后并未感到明显的疼痛。
再来说说康复。常言道,“伤筋动骨”还要100天,更别提肝切除大手术了?可王阿婆术后当晚,就在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握拳、放松”“抬上臂、屈腿”,简单的动作下来,让王阿婆觉得自己一点儿都不像个病人。
那么,疑问来了。在王阿婆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经历大手术的她亦能如此轻松应对。
“这得益于医院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不断完善。”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介绍,浙大邵逸夫医院结合院内腔镜优势,在全国最早将ERAS理念运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患者,创造了许多操作性强的创新方式,实现大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的效果。
据了解,ERAS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由丹麦学者提出,它是一种全新的康复模式,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绕手术期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其实,从王阿婆入院的那一刻起,ERAS就开始介入,并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涵盖了外科、麻醉科、呼吸治疗科、营养科、APS(评估阵痛)团队、护理科、康复科、心理科等科室,每个科室间的完美配合,才能让大手术得以变成“家常便饭”。
“医生的手上功夫很关键。”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普外科,肝切除手术全部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这让原本需要在肚皮上“划拉”一道切口,变成只需3到4个直径0.5cm到1cm的小孔就能解决,可以说,真正将手术做成了“艺术”。
据介绍,腹腔镜肝切除术对肝脏功能的影响非常小,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也小,让患者疼痛反应轻,恢复快。
之前,浙大邵逸夫医院曾对2014年6月到2015年7月的187例腹腔镜肝切除术进行对比研究,其中ERAS理念组80例,传统组107例。
研究表明,ERAS理念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日ERAS理念组6.2±2.6天,对照组9.9±5.9天,治疗费用ERAS理念组平均45201.3元,对照组平均52287.3元。
在王阿婆的床头,贴着一个术后康复计划表,详细罗列了手术当天及术后4天内患者的活动、饮食、基础护理等内容,由专门的“导航护士”来督导患者康复计划的落实。有意思的是,康复中心的医生也会过来,教王阿婆练习医院自制的一套“术后恢复操”。“踝关节上下伸屈”“抬腿”“抬上臂”,别小瞧这些伸胳膊伸腿儿的动作,这可是让患者机体还原的“不二法宝”,最主要的是,让患者舒心,觉得自己跟普通人没啥两样。
王阿婆管床护士王慧以及王阿婆家人那儿,都有一本专门的术后康复日志,家属的那份日志里,标注着病人睡眠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次数、大便次数等,而护士的那份日志,详细标注着患者每一天的咳嗽程度、情绪程度、疲乏度、恶心呕吐等指标,双方的配合,也加速了术后的康复。
“实在是太贴心了。”王阿婆走完两圈后坐上了床,呼吸了一会儿氧气后,就要开始做“肺部”练习了,这是为了有效避免术后肺部感染和肺部扩张的好法子。
按往常,患者会自己花200块买个练习设备,用完一次就扔掉,也着实浪费。后来,护士们想到何不就用气球来代替?一来,几十块钱就能买几百只气球,二来,吹气球效果会更好。于是,普外科的护士们买来气球和吸管,将吸管绑在气球上,自制了“肺部练习神器”。
记者了解到,等王阿婆出院后,医院还会为家属制定一套全面的居家康复指南,进行定期随访。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目前,ERAS理念已运用于医院的各个科室当中,医院的整体平均住院率每年都在下降。他说,腹腔镜肝切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已经成为邵逸夫医院的一张“金子招牌”,它不仅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制度,还将疼痛评估作为重要的指标,有效促进患者家属参与术后康复,让患者真正减少痛苦,加速康复的基础上,降低了医疗成本,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