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为什么有“糖足”却鲜有“糖手”


为什么有“糖足”却鲜有“糖手”
10年以上病程的老年男性脚冰凉、有间歇性跛行的
请尽早做下肢动脉筛查
来源:2017年2月24日星期五 浙江老年报 A7版健康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周素琴
去年入冬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诊了上百名糖尿病足病患者,其中一些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甚至要截肢。糖足为何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侵蚀着糖尿病患者的脚?一旦出现此类并发症该如何处理?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因为一个“小伤口”大伯差点要截肢
70多岁的邹大伯已有十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疏于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也没管理起来。几天前,他修脚剪指甲时不慎把肉剪破了一点,但他满不在乎,觉得过几天就能好。谁知道,两天后脚趾出现明显红肿,伤口还流出了脓。又过了一天,整个脚都肿胀起来,而且不断往上蔓延,多个地方出现了伤口流脓,发出腐败的恶臭。邹大伯慌了神,赶紧住进了医院,但足部已经出现了多处坏死。住院后,医生给邹大伯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短短几天,血糖就迅速降到目标水平(空腹血糖5.5至6.5,餐后血糖8.0左右)。
由于邹大伯脚上的细菌已经感染入血,每天高烧39度,光控制血糖是不够的。此时,感染在蔓延,伤口逐渐变深变大。专业的伤口护理人员要通过清创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脓液可加速伤口愈合。
住院期间,医院建议邹大伯做一个下肢血管CTA(观察血管病变的增强CT)结果发现,他两腿远端的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变细。血管外科会诊后,建议做下肢动脉造影,处理血管病变。果不其然,医生发现了3处中重度狭窄。
“糖足分为5个级别,邹大伯的情况属于3级足,有些感染已经侵及到骨头了,往往形成慢性骨髓炎。这种情况下,治疗相对棘手,疗程较长,效果慢,且截肢的风险开始直线增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周嘉强说。
血管周围神经病变甚至连针扎都没感觉
为什么冬天是糖尿病足的高发季?糖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一般多发生在病程10年以上,不注意控制血糖的人身上。冬天这部分人喜欢泡脚,但因为这类患者末梢神经有可能无法正常感知外界温度,即使水温很高,也感觉不到,容易被烫伤,从而引起严重后果。该院伤口造口护理护士长胡宏鸯曾碰到一位病人,用热水袋泡脚,因为感觉不到水温过高,造成双侧足跟烫伤溃烂。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罹患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双脚会觉得冰冷麻木,有些有针刺,蚂蚁爬等感觉,更有甚者部分患者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双下肢会完全麻木,毫无感觉。因此,一旦出现伤口,非常容易引发严重感染且伤口很难愈合。
如果在寒冷的冬季,糖尿病病友们穿了不合适的鞋袜,又因为足部冰冷麻木采用不合适的方式取暖烫脚,更容易出现足部的破溃,或者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常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糖尿病的这类并发症会出现在四肢中的下肢,却很少出现在上肢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手暴露在视线中的几率是相对较高的,一旦出现破口比较容易察觉。其次,是糖尿病人本身血管的微循环就比较差,下肢离心脏的距离相对于上肢来说更远,供血更困难,更容易病变。脚还是身体的承重部位,每天受到挤压、摩擦,容易造成局部的皮质增厚,俗称“茧子”。它们会导致足部受力不均,出现破损情况。建议经常换鞋子穿,改变一下足部的受力点,选择有减压作用的鞋,女士不建议穿尖头皮鞋。
洗脚时脚趾缝要轻擦
润肤液可减少破损几率
大家经常看到的一些擦伤,刮伤,伤口不深,大约在1厘米之内,伤口周围皮肤并无明显发热红肿。这时候就应该积极消毒处理,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或胼胝(“茧子”),伤口一般会在3至7天痊愈。
周嘉强说,这种伤口最容易忽视,却往往为深部脓肿或骨感染埋下“伏笔”。糖尿病足病治疗“难”是难在3至5级阶段,如果能把握住0至2阶段,早期治疗,重视预防,糖尿病足病治疗诊治成功率会大大提高。但很多糖尿病患者前期对于疾病的严重性缺乏重视,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常常试着拖几天看看。殊不知很多时候糖尿病足病进展非常快,几天里创口感染可能就从脚趾到达膝盖附近了,甚至播散至全身引发败血症。
预防糖足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每日检查脚部,发现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足部感觉减退不要用家庭取暖设备,以免烫伤,最好用空调;每日检查鞋及袜子,及时发现鞋内异物,或袜子内部粗糙线头,以防足部损伤;皮肤干裂选用尿素软膏,或者洗脚后用润肤液擦拭。注意运动下肢,如练习甩腿,踮脚跟,按摩下肢(有动脉斑块的谨慎),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