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她筛选了6000多种药物,找到3种有望治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药物


她筛选了6000多种药物,找到3种有望治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药物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6-09-16记者李玲
在从6000多种化合物的药物库里,找到3种有望治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药物时,徐妙半年来的努力有了回报。8月29日,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英国权威杂志《自然医学》上发表了主题为“寨卡病毒的有效治疗药物”的研究论著,随后引起关注。“我们发现的这些小分子药物可能加速寨卡病毒治疗方案的问世,有望用于解决寨卡病毒引发的公共健康危机。”徐妙对南都记者说。
徐妙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英国权威杂志《自然医学》上发表了主题为“寨卡病毒的有效治疗药物”的研究论著。
使用活体寨卡病毒 药物筛选工作一个人完成
卡病毒这场新出现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机,正成为很多科学家试图攻破的课题。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徐妙医生,亦是其中之一。2015年3月,徐妙被医院推荐到美国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学习。半年前,她所在的研究中心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合作,共同研究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为了找到治疗寨卡病毒的有效药物,徐妙和其他研究者开始“大海捞针”的工作。徐妙告诉南都记者,他们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细胞,三种不同的寨卡病毒,一共筛选了6000多种药物,且每个药物有11个不同的浓度。由于使用的是活体寨卡病毒,出于安全考虑,整个筛选工作由她一人来独立完成。
自从开始进行寨卡病毒研究后,徐妙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培养细胞,筛选药物。这些工作往往要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边做实验,边分析数据,边写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徐妙遇到的困难很多。比如,怎么用活体病毒做研究,如何做好自我防护,怎样保证实验室及其他人员的安全等。此外,寨卡病毒经常变异,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者们应用高通量筛选(HTS)方法,在用iPS细胞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P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和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三种细胞上,反复试验。
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药物 还将进行药物的动物和临床试验
在历时三个月后,徐妙和其他研究者终于在6000多种备选药物库里找到了三类有效药物:Emricasan可以有效保护脑神经细胞免受寨卡病毒的损伤,Niclosamide和CDK 抑制剂(如PHA-690509)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且相互间有协同抗病毒作用。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对非洲型、亚洲型的和波多黎各型的寨卡病毒均有效。
8月29日,徐妙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和美国的科学家们一起在权威杂志《自然医学》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题为《抗寨卡病毒感染及治疗其引起的神经细胞坏死的小分子药物的研究》,影响因子达30.357。研究成果发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实时发布新闻。报道称,研究者不仅首次找到了治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药物,而且将所有的药物筛选结果存入一个开放型的PubChem资料库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共享,为寨卡病毒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次研究主要是老药发现新用途。”徐妙告诉南都记者,在三个药中Niclosamide是唯一被FDA批准的上市老药,因此最有可能先用于寨卡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据徐妙介绍,Niclosamide上市50多年了,因此不存在专利问题。这个药物如果在美国用于临床寨卡病毒治疗,我国也应该很快能用上。接下来,徐妙所在的研究团队还将进行药物的动物和临床试验,在含有八万多种化合物的药物库里,进行更大范围的药物筛选,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备选药物,加速寨卡病毒治疗药物的研发。“我对我们找到的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药物,能最终用于临床治疗充满了信心。”徐妙对南都记者说道。
半年前,徐妙所在的研究中心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合作,共同研究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对话.徐妙
南都:您在这项研究中都扮演了哪些重要角色?
徐妙:我是这项研究重要的承担者,因为我们做这项研究使用的是活寨卡病毒,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实验室规定,只能限定于某些人才可做这项研究。所以整个实验室里,我是唯一一个做这项实验的研究人员。在这六千多种备选药物的整个筛选过程,我一人完成。从6千种药物里面筛选到几种有效药物后,我们再和合作单位协作,进一步确认药物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南都:这项研究使用的是活寨卡病毒,具有一定危险性,有哪些防范措施?
徐妙:我们首先向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合作者寻求帮助。他们是病毒学专家,具有丰富的寨卡病毒的防护经验,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详细的寨卡病毒的操作手册。包括需要的器材,防护用品,以及灭活寨卡病毒的方法等。其次,我们自己也查文献,研究寨卡病毒,知晓它的传播途径,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外,具体寨卡病毒的操作,要在单独的房间和特殊的操作台完成,以保证病毒不会污染其他地方。每次实验先穿好防护衣,戴口罩、帽子,然后穿上专门的袖套,再戴上两双手套。实验完毕,先灭活寨卡病毒,然后所有的废弃物放置专门的收集袋,做焚烧处理。
南都:还记得当时成功找到有效药物的心情吗?
徐妙:要在6000多种化合物的药物库里,找到三种有望治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药物,无异于大海捞针。当我们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这几种药物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我记得当时脑子浮现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六个大字。寨卡病毒的疫情爆发,这场新出现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机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NCATS)为这个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郑伟导师的博学和敬业,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宋洪军教授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唐恒力教授的睿智和坚持,三家单位的精诚合作,最终点石成金。